丁舰丰 朱芸芸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基于现实与虚拟两种方式的比较
丁舰丰 朱芸芸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本研究通过对现实与虚拟社区中大学生不同的政治社会化行为的比较,探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驱动力,以期为高校发挥虚拟社区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和避免消极作用提供借鉴。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虚拟社区
根据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对个体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是政治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所以这一阶段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将对青少年未来的政治化进程起决定性作用。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无论是2008年以来抗议“家乐福”支持藏独的反法游行,还是因为环境担忧而发生什邡和启东的群体性事件以及因为钓鱼岛之争而发生的反日游行中,都已经出现青年大学生的身影,有些甚至是主力,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政治认知的敏感性,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不加以引导和训练,加上新媒体时代虚拟社区的即时性和渗透性,容易使大学生的发展偏离主流政治价值和政治路线。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方式,培养政治立场,形成政治参与能力,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为5.3亿,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为4.3亿,微博用户为2.8亿,社交网站用户为2.7亿,根据报告数据分析,大学生是这类虚拟社区最为稳定的应用者和受众。
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普通民众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虚拟社区的蓬勃兴起也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新的政治参与途径。因此,探讨现实和基于虚拟社区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比较及其路径创新,对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乃至于我国未来政治、社会、法治的发展走向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本研究试图通过线上和线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对比分析,认识、发现虚拟社区环境下政治社会化的规律,以此期望在发挥虚拟社区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个人的政治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和避免由于虚拟社区的滥用所造成的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消解作用等两方面提供些许参照。
(一)相关概念界定
1958年美国学者伊斯顿发起“芝加哥研究”,提倡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是政治倾向,并主张从功能分析转向系统分析。此后,中外学者从各自学科领域对政治社会化进行各种定义,李元书对西方学者的政治社会化定义归纳为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等五种不同论述。
国内学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定义:马振清在其著作《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中指出,政治社会化从宏观层面看,是指社会的政治教育和训练过程;从微观层面看,是指公民学习实践政治文化的过程。何丽君在其博士论文《新时期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研究》中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自上而下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化和自下而上的政治人养成这两个向度,她将其概括为政治社会化的向度理论。王浦劬则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综合国内外研究,本研究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政治交互过程中,适应并吸收特定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文化,获得特定社会所认可的政治属性,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立场和参与政治能力的过程。
考虑到中国政治实践的特殊性,研究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一是主体的特殊性——本研究所指大学生仅指全日制本科生;二是环境的特殊性——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环境里;三是媒介的多样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与课堂教育、同辈教育和虚拟社区的互动中,逐步掌握与现实要求相匹配的政治知识,形成正确的政治人格、政治态度,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较高政治参与能力的政治人。
(二)研究框架与假设
根据上文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本研究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基本的政治知识框架,政治知识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要素,就大学生而言,主要是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对基本国策的学习和公民意识教育;二是培养主流价值导向的政治认同,在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包括爱国情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认同等等;三是训练基本的政治参与能力,包括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实现政治认知、政治认同和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
在研究思路上,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区中大学生不同的行为特征,探究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驱动力和特征差异。研究框架如下图:
根据研究框架,本研究提出两项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假设:一是虚拟社区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优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二是现实社会政治社会化水平越高,虚拟社区政治社会化水平越高。
(三)抽样与调查
1.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侧重了解目前大学生使用虚拟社区的使用行为特点以及虚拟社区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2.调查对象
涵盖高校2012级、2011级、2010级大部分专业学生。
3.调查规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实际回收612份,回收率为98.7%。经过检查分析,有效问卷为584份,有效率为94.2%。
4.调查方式与数据分析
采用人工问卷调查和采集数据,然后以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一)大学生政治知识认知水平分析
根据统计显示,“关于获取政治知识与消息”的来源,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教育”占91%,“家人、同事、朋友间的日常谈论”占56%,“虚拟社区”占43%;虚拟社区活跃用户(指使用虚拟社区1年以上,平均每天使用2小时以上的用户)排在前三位的是“学校教育”占89%,“虚拟社区”占67%,“国内外报纸、电视、广播”占47%。
关于“我国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导职位”,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主席”占42%,“党的总书记”占27%,“国务院总理”占16%,有22%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虚拟社区活跃用户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主席”占44%,“党的总书记”占26%,“国务院总理”占20%,有18%的学生选择不知道。
关于“在过去一年是否经常参加两课学习或者政治理论学习活动”,选择“5~6次”的占40%,选择“3~4”次的占27%,选择“从不参加”的占13%;虚拟社区活跃用户中选择“5~6次”的占34%,选择“3~4次”的占38%,选择“从不参加”的占2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对于政治知识的获取,大学生在虚拟与现实中的行为表现具有矛盾性,一方面虚拟社区活跃用户通过虚拟社区获取政治知识的积极性要高于整体水平,但同时虚拟社区活跃用户的政治认知水平却又低于整体水平。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分析
根据统计显示,关于“是否热爱祖国”,选择“非常热爱”的占50%,选择“热爱”的占38%,选择“一般”的占11%,也有3%的学生选择“不热爱”;虚拟社区活跃用户中选择“非常热爱”的占51%,选择“热爱”的占37%,选择“一般”的占12%,选择“不热爱”的占1%。
“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选择“热爱并积极争取加入”的占44%,选择“热爱、能加入更好、不加入也没什么”的占25%,选择“支持、相信她的情况会渐渐变好”的占20%;虚拟社区活跃用户中相应的选择比例分别是42%、27%、19%。
从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对于国家认同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上,虚拟社区活跃用户与整体用户并无显著差异。
(三)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分析
关于“在虚拟社区中参与政治热点问题讨论”,选择“经常”的占17%、“偶尔”的占55%;虚拟社区活跃用户的选择比例分别是32%、35%。关于“传播政治新闻、消息”,选择“经常”的占17%,选择“偶尔”的占57%;虚拟社区活跃用户的选择比例分别是31%和50%。
关于“在虚拟社区中提出学校和学院管理上的问题与建议”,选择“经常”的占9%,选择“偶尔”的占57%;虚拟社区活跃用户相应的选择比例分别是6%和43%。
关于“对日本大使座驾在北京遭遇两车逼停的态度”,选择“支持”的占22%,虚拟社区活跃用户中选择“支持”的占36%;对“多地反日游行中打砸行为的态度”,选择“支持”的占8%,虚拟社区活跃用户占19%。
根据上述数据的对比分析,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社区中的政治参与是不完整和不充分的,存在较大角色冲突现象。
根据第三部分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并不优于其在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社会化与虚拟社区的政治社会化存在矛盾性。
(一)虚拟社区的出现拓宽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虚拟社区是互联网划时代的产品,它预示着互联网将从门户网站和搜索时代转向交互时代。而大学生网民更是虚拟社区的忠实使用者,也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社会热点或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的关注,并有大量帖子在网上流传,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影响面巨大。当代大学生作为拥有最新知识技能的群体已经习惯并熟练借助于虚拟社区这个平台,向人们展示着新时期大学生的风貌,提高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力。
(二)虚拟社区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参与愿望强烈、敏锐性高
青年大学生历来是最关注政治的群体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形式不断丰富,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氛围。近年来,国内外政治焦点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群体通过虚拟社区甚至通过现实演讲、集会和游行进行政治参与的现象越来越多,对政治尤其是涉及民生的热点事件敏锐性高,政治参与愿望强烈。
(三)虚拟社区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兼具复杂性和起伏性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变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中不断展开的,并随着其自身的成长,呈现一种由低到高、由简到繁螺旋上升的变化过程;同时又因为其自身的特点,处于青春期,富有朝气和活力,为接受政治社会化教育提供了精神动力。但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尚未成熟但又趋于成熟的阶段,其政治社会化进程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在现实与虚拟不同的政治环境转换中。因此,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可预知的复杂性和起伏性。
通过大学生在现实与虚拟社区不同政治社会化的行为特征表现来看,现实与虚拟社区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承担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学生管理者和两课老师在充分重视现实第一课堂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积极和消极的表现,通过直接进入虚拟社区与之平等交流,在虚拟社区中建立高校主流价值观的阵地等形式干预学生在虚拟社区中的行为。
政治社会化是近代政治的一个新兴课题,对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未来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将影响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稳定与发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新兴媒体——虚拟社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掌上虚拟社区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将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越来越重要的信息化工具和媒介,有效扩大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面,优化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水平。同时虚拟社区对于大学生政治社会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觑,大学生应用不当则会削弱其政治社会化水平。
虚拟社区的蓬勃发展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既要去适应大学生在虚拟社区中政治参与的习惯,满足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需要,同时也要探索与虚拟环境相适应的伦理、法律以及行政管理等制度,从而激发大学生在其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正能量。
[1]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3][美]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邱林.试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2):143-146.
[6]张宇鑫.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轨模式[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6-80.
(责任编辑:朱 丹)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 Comparison Based on the Way of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DING Jianfeng ZHU Yunyu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5)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behavior of different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community, the paper explores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The aim is to urge college students to avoid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and play its positive functions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undergraduate ;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virtual community
C912.1
A
1009-8135(2015)06-0008-04
2015-08-11
丁舰丰(1983-),男,江苏启东人,南京审计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朱芸芸(1985-),女,江苏泗洪人,南京审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虚拟社区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1SJB880098)、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资助项目“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与引导研究”(项目编号:2013JYDJLX-YB050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