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数学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5-06-26 13:54韦华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提炼点拨留白

韦华芳

[摘 要]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通过在生活中提炼、在难点处操作、在生成处点拨等有效教学策略,遵循“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正做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教学 提炼 操作 点拨 留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67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体验来获得。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民主和自由的体现。积极参与是个情感问题,是解决学生愿不愿学习的问题;而有效参与是个认知问题,是解决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习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数学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如何让学生积极有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一名数教研员,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把需被点燃的火炬。只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求知欲望的火炬熊熊燃烧。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落实?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于经验中提炼,让数学与生活相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包括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现实生活情景引入课堂教学,丰厚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去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例如“合理安排时间”一课,课一开始老师可先利用“一边(干什么)一边(干什么)”说一说的游戏,提炼出生活中的“同时”现象;再利用“给客人沏茶”“感冒吃药”“起床整理内务”“帮妈妈安排家务”等生活情景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下探索交流,营造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感知,从而激发怎样做才能省时的疑问,进而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了数学存在的价值。

二、于难点处操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把“静”的教材转化成一个“活”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尝试、体验、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动口、动情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特别是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上,更应通过操作化抽象思想为形象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凸显,自主学习才更有效。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安排了两个层次的活动。第一层次: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简单图形。当他们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间的关系,试着自己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第二层次:进一步提出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设想,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讨论。于是,有的通过折纸,有的通过割补,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全体学生掌握了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方法,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又使个人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同的进步。

再如,教学“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通过设计“如何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交流、解说事情的先后顺序,接着借助直观教学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摆工序流程图(教师事先准备好工序图卡片),同时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发现有些事情要按一定的顺序做,而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从而形成方案,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方案,引导学生比较区别几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突破统筹难点,优化方案。整个学习过程借助操作体验,突破教学重、难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设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得淋漓尽致。

三、于生成处点拨,浸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如何有效浸透数学思想方法,除了在教学预案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更要关注课堂生成。于生成处点拨,浸透数学思想,让生命的律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例如有位教师在上“交换律”时,通过让学生比赛“写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计算”活动,看谁写得多。当比赛号角一吹响,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忙起来了,但有一个学生在写了两三个算式后就停下深思起来。汇报时,只见他在别的同学写的算式后面加了“……”,该生生成的这个“……”可谓是本节浸透符号化思想方法的关键。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生成点,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数学符号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学生思维在这一生成点的促发下,创造性的生发出了以下的表达方式:生1:大+小=小+大(“大”表示较大的加数,“小”表示较小的加数);生2:a+b=b+a;生3:△+□=□+△;生4:乙+丙=丙+乙。通过当堂检测发现各种表达方式占比如下:文字表达占20%,图形表达占40%,字母表达占35%,处于思考状态的占5%。从这一数据上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利用“……”这一符号,轻松浸透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了深刻的理解,有效构建交换律的模型“图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折射出的不同思维火花,善于发现与课堂教学中最有联系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思维灵动于教学活动的始终,进而感受数学思想的魅力。

四、于关键处留白,促使学生的全员参与

艺术上的“留白”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课堂上的“留白”同样能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空间,给学生充分内化与语言应用的机会。本节课教师巧借“留白”艺术,于关键处“留白”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与对话互动。例如上一位教师在执教“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当学生用“一边……一边……”进行说一说的游戏后,教师应用语言留白“这两件事情都是可以( )(生:同时)进行的”。轻松点明解决事情的关键处是要找到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项目;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环节的“大家想想如果要沏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呢?为了尽快让客人喝上茶,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省时呢?”;合作探究环节的“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师边说边指组2和组3的答案)它们组用的是( )”;巩固应用环节的“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 )(生:合理安排时间)。它告诉我们安排事情时既要( )(生:合理)又要( )(生:省时)。”;等等,这些课堂教学“留白”促使师生在寻找、解读和填补留白的过程中,互相敞开心扉、互相启发激励,有效突破、强化了知识的重难点,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彰显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上述实践与思考,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提炼点拨留白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搭建多元平台提升语言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感悟数学思想,领略数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