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了解—理解—见解”历史教学模式探索

2015-06-26 08:20张克州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见解了解理解

张克州

[摘 要]“了解—理解—见解”历史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历史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分为逻辑上逐渐递进的三个层次。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建构主义 了解—理解—见解 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82

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形成了“了解—理解—见解”历史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本文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实践来具体说明这一教学模式。

一、“了解—理解—见解”模式的理论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以已有的经验、知识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促进思维技能发展的活动。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了解—理解—见解”历史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了解”主要解决最基本的历史史实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基本史实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让其自主学习。“理解”是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提供精当的历史材料,设置历史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教师给予适当的方法上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线索。“见解”指的是学生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事件新的认识和见解,学会综合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这三个环节在逻辑上是逐步递进的关系,学习内容难度逐步加大:与了解环节对应的主要是学习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与理解环节对应的主要是学习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与见解环节对应的主要是学习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了解—理解—见解”模式的教学实践

下面笔者以《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来具体说明“了解—理解—见解”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

1.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层次,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了解层次: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理解层次:掌握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不同影响。

见解层次: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结合当今形势谈谈甲午中日战争的启示。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是方向,有了方向,学生才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精当的史料,设计教学问题,提出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了解阶段教学:笔者依据历史课程标准把这一节课的主干历史知识即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战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以填空题的形式投放到屏幕上,要求学生迅速浏览课本,了解主要历史知识,在书中圈点批划,找出关键信息。这些主要历史大事(历史主干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凡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都能掌握的知识应当也必须交给学生去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史实有了大致的了解。

理解阶段教学:学生仅仅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是不够的,从历史认识的逻辑上来看,只有掌握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性质和结果,但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学术阅读,提供史料,设计了第一个问题供学生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吗?学生根据笔者提供的材料进行讨论总结后得出答案: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方面蓄谋已久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顺利得出这场战争的性质:这是一场日本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笔者因势利导,这场战争既然是日本方面蓄谋已久的,那么中国的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呢(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笔者提供的史料再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后得出:制度的落后、国民意识的淡薄等深层次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之网的纲,抓住了它,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脉络就清楚了。为了帮助学生从大历史的视野中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笔者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仅仅得出日本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和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这样的认识,为此笔者再次提供史料,并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最后得出:日本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走上了一条不归的军国主义道路,中国在民族危机加深的同时,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也开始真正觉醒,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也真正开启。这样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并且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概括、分析,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学会了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和规律。

见解阶段教学: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只有深刻理解历史,才能正确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为此,笔者结合当前的中日关系,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请你谈谈甲午中日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启示。要求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出“发展是硬道理,要增强海洋海防意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珍爱和平,居安思危”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了解—理解—见解”历史教学模式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了解—理解—见解”历史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历史学科人文价值的发挥都有重要作用。

1.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去记笔记听讲转变为主动地去了解历史,理解历史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历史事件的见解。此外还充分考虑到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了解环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理解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每位学生都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上来;见解环节不做硬性的规定和要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而使每位学生在这种模式中都能得到发展与提高。

2.有利于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和功能

历史学习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历史知识,而在于其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比知识重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远比能力重要,使学生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学习,不仅牢记120多年前的屈辱历史,更重要的是能够正确看待和认识这段历史:勿忘国耻,反思甲午,提高国民素质,加快发展,着眼于未来,珍爱和平。

3.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该模式的理解环节和见解环节,需要教师提供精当的史料和精心设计问题,因此在备课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教参这两样基本素材,应该拓宽视野,进行丰富的学术阅读与细致的思考。学术阅读主要是阅读历史专著和报刊论文,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和优化课堂。阅读的边界决定了教学的边界,在阅读与思考中,教师的史学素养和教学素养在不断地提升。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见解了解理解
电业局人力资源规划之我见
浅谈如何与中职学生做朋友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好老师就该关爱学生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