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欣 卢来 龙科
摘要:该文就高校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课程学生能动性发挥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通过相应的分析方式,将英语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与视听说课程教学形式进行对比,研究学生最终获取的学习效果。最终实验结果表明,高校网络环境中英语视听说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知识实践应用水平。但另一方面,一味跟随教师的教授或者是受制于教学设备的学生,也不能够达到预期英语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现状也能够表明网络课堂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不足。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就需要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够促使英语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网络环境;英视听说;能动性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032-02
在英语学习环境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说的是学生自觉性、积极性以及自主性等方面的内容。在网络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拥有更好地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在高校环境中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的培养课程实际上属于实践课程。这种学习主要是应用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辅助进行的,这种教学形式促使学生能够在更为轻松环境中掌握相应知识的学习。但这种教学具有一定被动型,学生的学习容易受制于网络教学状况,学生在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将受到限制。
将网络辅助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进行比较,就能够发现这种网络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且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全新的发展形式。现阶段,计算机逐步成为整个英语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怎么样才能够有效转换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已经成为其中较为关键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且这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1 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教学研究背景
网络辅助英语教学与传统教学形式有着本质区别,使用网络教学形式较为重视学生应用计算机形式进行学习,但这种形式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这样就能够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网络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运用多媒体教学需要在教师、学生、网络媒体的共同参与。将传统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被动形式转变为网络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形式。构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他人帮助进行,学生与学生间一定要进行交流合作,应用有效信息进行,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获取相应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创设相应学习场景,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事实上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主要是由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会知识掌握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传统英语视听说课程与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课程进行研究,这样就能够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网络环境下英语视听说教学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希望能够在两种不同学习环境中有效分析对比英语视听说课程学习以及最终获取的学习效果。
2)研究对象
这一研究主要是针对我们学院2012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人生总人数292人,其中100人来自英语贸易专业的学生,他们应用传统英语课程的学习方式;另外192来自旅游英语专业,他们使用多媒体辅助学习的形式。选取的实验样本数超过200份,该实验研究具有一定可信度。
3)研究的方式、范围
在进行英语课程研究的时候,其研究的主要范围主要分为课外与课内。在进行课内研究的时候主要是运用调查问卷、课堂观察、定期检测以及访谈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是查看教师与学生对不同英语教学环境的感受,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这其中包含课程教学优缺点,并研究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在课堂环境与课下英语学习接受程度以及对英语课程学习的期望。当学生完成相应调查问卷内容,调查人员能够将问卷内容进行对比,并且针对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与教师进行访谈。之后在结合定期检测总体成绩有效总结出改善多媒体教学的看法与意见,促使研究工作能够更加顺利进行。
4)课堂内部调查结果与内容分析
①传统英语视听说课堂环境
教师在这种传统课堂环境中大多习惯以讲述为主,习惯对单词、课文与句式赘述,重视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重视学生回答的内容,仅仅重复一遍正确答案,之后再分析正确答案的原因,这样的教授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也不够,促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在分析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时候能够发现,一部分学生因为害怕回答不了教师的提问;认为教师教授的内容过于简单;或者是已经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
总之,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但他们都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经过访谈调查之后就能够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听力课程,都是想在考试中获取较好的成绩。
②环境下英语视听说课程
这种形式的学习辅助设备较为丰富,主要使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这其中包含PPT、视频等等,并且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能够分为小组,共同完成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完成,提升英语课堂学习效率。
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控制在课堂教学实践四分之一左右,教师仍旧占据主要的学习地位,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能动性培养,想认真学习的学生能够自主完成相应课程学习,剩余部分学生也能够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内容。并且这种教学形式教师不用担心学生听不懂。
5)调查问卷的结果与讨论
对我们学院2012级公29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时候,其中男生人数70名,女生人数222人。共发出问卷292份,其中回收问卷290份,去掉2份无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9.3%。
① 学生对于现阶段英语视听说课程看法以及课堂表现
从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两个不一样的专业学生都赞同将多媒体教学形式应用于英语视听说课堂环境中,这其中师范专业学生占据73%,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占据81%。在课堂参与程度这一项中,师范专业学生课堂参与度在50%左右,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课堂参与度超过65%,从课堂学习参与情况来看,两个专业学生发展趋势具有明显差异。
调查研究表明,运用不一样教学形式对学生英语课程学习具有不一样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英语课程学习中应该将学生作为发展主体,注重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师范专业学生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够有效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但学生在面对课程教材的时候,都能够做到专心练习。旅游英语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形式能够更好地锻炼自身,但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学习形式压力过大,容易限制学生自身的发展。
② 两种不同学习形式优点与缺点
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候,这两种学习形式都存在一些优缺点,在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并没有使用较为先进学习设备进行学习,但学生只要认真进行听力课程训练,也能够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能够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都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两种教学形式都容易出现填鸭形式教学,教师只重视知识点积累与讲解,忽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语言的积累。
6)课外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课外环境进行调查的时候主要包含学校英语活动社、英语辩论大赛以及演讲比赛等内容。
调查研究发现,学校组织的英语社团活动,师范专业学生参与积极性要高于旅游英语专业学生,但在团队合作等方面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要强于师范专业学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英语专业授课形式与练习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更好地发展,有效提升他们认知水平与综合应用能力。
3 结束语
听与说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能够运用听与说表达自身思想情感。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英语视听说课程是英语教学环节中重要内容,是有效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只有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才是较为正确的学习形式。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呈现较为良好地的发展趋势,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好的环境,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在实际教学改革环境中,网络教学的优势并不能够真正有效发挥出来,主要是因为网络教学具有一定依赖性,容易打乱正常教学秩序,不能够有效反映出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另外网络教学促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并且网络学习软件开放性不够,使用者太过依赖软件,这样不利于软件的更新与发展。
经由这样的对比研究,相应的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师就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形式,这样才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高全面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状况。学生应该有效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转变自身角色,有效掌握相应知识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学好英语课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积极探索,有效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这样才能够促使网络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国生.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30:124-129.
[2] 徐义云,董坤.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7):152-153.
[3] 李素荣.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应用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12-114.
[4] 柴阳丽. 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调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05):34-39.
[5] 邓杰,朱小舟.网上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例析[J]. 外语电化教学,2010(2):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