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2015-06-24 14:39赵新峰李水金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公共事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

赵新峰,李水金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出路

赵新峰,李水金

(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相关对策,就成为一个紧迫性的课题。

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

自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走过16年的路程。在这16年中,开办此专业的学校从最初的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扩展到目前的500余所高校,每年为国家培养数万名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特别是2014年教育部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纳入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后,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高考制度的改革也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带来了冲击。因此,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就成为一个紧迫性的课题。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为了更真实地掌握全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本研究抽样选取20所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布在全国,涵盖了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等方向,可以为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持。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适型培养目标与定位。普适型培养目标与定位是从教育部规定的五个方向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例如“能够胜任政府公共事业部门和非政府公共部门或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及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专门管理人才”、“能够在社区、文教、环保、社会团体等公共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等。二是专业型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型培养目标通常从教育部规定的五个方向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向来定位培养目标。例如“培养能够在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物博物等企事业部门从事文化艺术营销和管理,从事对外文化贸易和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播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分设置及学位授予

笔者通过抽样调查全国20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设置情况,发现差异性较大。其中东北大学的学分最高,为225学分;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分最低,为136学分;平均学分为168.3学分(见图1)。

图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分设置情况

从学位授予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在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或公共事务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二是在专业类学院如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等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部分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也有的授予法学学士和教育学学士学位;三是在其它学院如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法学院、经济学院、法政学院等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授予相应学士学位。

(三)课程设置

从主要课程来看,由于各学校专业方向不同,导致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在上述20所高校中,排在前27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如图2。

图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对概念理解缺乏统一认识

国内学者对公共事业管理概念的理解至少存在六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的英文形式应该是“Public Concern Management”,如《当代英汉美英报刊词典》将“公共事业”一词译为“Public Concern”;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应该译成“Public Enterprise Management”;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应译为“Public Utilities Management”;第四种观点认为“公共事业”一词应译为“Public Causes”;第五种观点认为“公共事业”一词应译为“Public Undertakings”;第六种观点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应译为“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学者将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理解为不同的英文词组,导致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定义、范围、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理解的混乱。同时,由于英文翻译形式的混乱,也使得难以有效地获取国外的最新公共事业管理研究成果。[1]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不明确

从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缺乏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从而导致以下三个问题的出现。一是对于专业型培养学校来说,虽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长(如教育、体育、环保、卫生方面的优势)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容易造成孤军奋战,难以形成整合力;二是对于普适型培养学校来说,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目标过于模糊,难以塑造出专业品牌;三是增加招生的困难。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常问的问题是这个专业能带给我什么优势,毕业后能去什么地方。如果不能很好地解答这两个问题,将会增加招生的困难,特别是高考制度改革后,这一情况将会加剧。

(三)未形成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及优势设置课程体系,有的学校实施二年半或三年的工程学、医学、农学等专业教育,再加上一年或一年半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有的学校舍弃某些不该舍弃的课程,而开设一些有条件开设的课程;有的学校则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混为一体,几乎与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同。由此不难看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十分混乱,尚未形成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此外,由于教材建设比较落后,特别是缺乏专业性的教材,如科技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环保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等,致使部分教材的实用性与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现状相脱节。[2]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兴起较晚,发展时间不长,因此,不少学校的师资队伍是在原有基础上组建的,来自其它院系和专业,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涉及广泛的知识体系,包括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要求教师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但是能够有效掌握这些知识体系的教师数量不多;三是公共事业管理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师资的要求很高,但是师资队伍具有公共事业部门管理经验的不多,这样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

(五)就业存在困境

对于专业性强的学校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较为明确,例如,教育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育领域、环境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为环境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为卫生领域。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较为分散,既可在教育部规定的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五个方向的领域就业,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就业。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过于宽泛,难以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此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的相似甚至雷同也是导致其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在某些方面,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接受度明显优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另一个因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极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出路。另外,公共事业领域的公务员门槛也限制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选择。

三、创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研究

一门学科和专业建立在什么样的理论基础之上,这是首先必须厘清的。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现状来看,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迅猛,甚至超出人们的预期,但是许多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制约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一是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概念的研究。目前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还存在许多争议,对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是学界必须弄清楚的,否则专业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二是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关系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有什么区别,如何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实践等过程中进行区别,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三是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卫生事业管理、体育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环保事业管理、社会保险事业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适应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而出现的一个新兴专业,因此,对其基础理论的探索必须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从而使理论能够服务于实践。

(二)形成统一规范的核心课程体系

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各个学校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文化方面的课程,有的侧重体育方面的课程,有的侧重卫生方面的课程,有的甚至和行政管理的课程相似或雷同。可以说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难以体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规范性和核心优势。可以组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中进行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尝试确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并组织相应的专家队伍编写相关教材,以保证核心课程体系的高质量,形成一定的核心优势。不管是文教方向、卫生方向、体育方向、环保方向还是其它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均应设置核心课程,在保证核心课程实施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优势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

(三)明确专业定位,强化专业特色

在专业定位上,不少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有的学校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专业定位,有的学校依托地方特色形成专业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开展。具体来说,要明确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定位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专业特色和专业品牌。“突出专业特色业已成为当前研究者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学出路的一致认识”。[3]只有做出特色、做出品牌,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二是专业定位的方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模式。有的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专业定位,有的学校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专业定位,有的学校可以在制度创新上进行专业定位等。不管哪种形式的定位,只要能促进专业的发展,都是可行的。三是专业定位必须依托学校或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建设必须和学校或专业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充分利用内外部优势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内部潜力。四是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现的是综合实力,需要在课程体系、学术研究、教学水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和品牌。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诸如“‘2.5+ 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4]“素质、知识、技能‘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5]“‘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6]“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7]这些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发展。但是,这些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局部性的,还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需要深刻反思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从培养理念、培养技术、培养方式、培养体制等方面不断变革和创新,构建适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符合各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的学生是靠一流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素质水平。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现状来看,专业教师的数量较少,整体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鉴于此,一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组织核心课程的集中培训,通过课程演示、案例讨论、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开拓视野,提高核心课程的整体教育水平。二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考虑聘请一定数量的公共事业部门的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或者直接派出部分教师到公共事业实践部门挂职、进修和学习,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改革考核体制,建立激励性机制,减少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

(六)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因此,突出社会服务能力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搭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地方实践部门的沟通桥梁,要本着为地方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为主的目标,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有效地服务地方区域;[8]二是聘请实践部门的师资来校授课和讲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水平;四是努力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属于公共管理专业,因此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很重要;五是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通过实习实践、团队合作等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六是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强化科研成果对实践部门的贡献,不断扩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1]李水金,王琼.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的关系辨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72-78.

[2]马晓燕,吴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以山东交通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个案[J].当代教育科学,2014(1): 57-59.

[3]岑乾明,宁卫琴.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兼论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突破路径[J].前沿,2010(11):179-183.

[4]宣勇,何作井.“2.5+1.5”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2(5):33-35.

[5]官爱兰,王光栋等.对“三位一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8):31-33.

[6]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3):24-25.

[7]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161-163.

[8]刘爽,张素罗,贾丽凤.以就业结构为导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探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2):34-36.

The Present Situation,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pecialty

Zhao Xin-feng,Li Shui-jin

Since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pecialty was included in the“comm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graduate course catalog”in 1998,it has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the country.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pecialty is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in practice and theory.It will face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especially with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job market changes.Therefore,it is an urgent research that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pecialty development,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specialty;talent cultivation;professional setting

D630-4

A

1008-6471(2015)04-0103-05

(责任编辑:王释云)

2015-10-04

赵新峰(1970-),男,河北黄骅人,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事业师资队伍课程体系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的方法初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公共事业管理的局限性及管理方式选择
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南昌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河南省本科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