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学生自主提问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2015-06-23 21:30:38刘武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6期
关键词:自主提问意义策略

摘  要:新课改实施十多年了,如今的语文课堂上依然是师问生答,看似正常,实则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总是在被动地回答问题,自主提问极度缺失。针对此问题,笔者首先阐明了学生自主提问的重要意义,然后探索了学生自主提问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策略,最后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谈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关键词:自主提问  意义  原因  策略  具体操作

一、语文课堂学生自主提问的现状及重大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发现与创新”部分中说:“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1]新课改已经进行十多年了,我们的目光大都聚焦在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上,而且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主张,在实践上也提出了一些新措施,研究成果喜人。但是在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现在平日的课堂上甚至是大型的公开课上我们都很难看到学生提问题,也很难看到教师显性或者隐性地设置学生提问这一教学环节。从学生的问与答这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这几十年走过的道路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不问不答”到“不问只答”。“不問不答”是教师满堂灌时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学习状态;“不问只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下课堂上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学习状态。作这样概括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学生课堂上“不问”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新课改进行十几年之后的今天依然突出地存在。

为什么必须强调学生要自主提问?有的教师可能觉得现在的课堂已经很好了,满堂灌的现象基本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接连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认真思考并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课堂气氛活跃。我们必须承认师问生答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意识到在此教学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能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能自己提出问题哪一种境界更高?显然是后者,认识到这一点极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2]创新是语文这一学科的课程目标之一,如何才能创新?“新”从“旧”来,不质疑“旧”就不会创造出“新”。“质疑”,就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创新的进程才能向前推进。即使不为了创新,而是对一般性问题产生的困惑,自主提问也是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这是站在课程发展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

如果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看,自主提问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原因也许很复杂,但是和学生提不出问题显然有着很大的关系。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大学暂且不论),思维发展最珍贵的十二年,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回答问题中度过的,这十二年养成的被动的思维方式会深刻地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具有创新能力是杰出人才的特征之一,发现不了问题,也就无从创新,没有创新就出不了杰出人才。严寅贤说:“在美国的课堂上,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异常活跃地自主发问,形成了一种持续性、常态性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3]比较后才会发现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自主发问的极大缺失,才会意识到我们不是没有杰出人才,而是被泯灭了。人才被泯灭意味着民族的发展后继无力,意味着着民族不会强大。而现在我们的民族急需人才,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能够自主发问就显得极为重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自主提问比教师的提问更重要。

二、语文课堂学生自主提问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

学生为何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提问,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重大意义。

首先,从传统文化看,我国自古以来很看重“师道尊严”。《礼记·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致意思是:老师受到尊重,学问才能受尊重,学问受尊重,学生才能重视学习。这里,逻辑的起点在于老师要受到尊重,可见古代把“尊师”置于极高的地位。既然老师的尊严不可冒犯,那么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提问可能就会出现老师一时难以回答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学生质疑老师的情况,这样的话,老师的尊严何在?这一文化传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教学,也是导致现在的课堂上依然很难见到学生自主提问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教师的“尊严”就这么重要吗?那就要看处在什么样的文化中。文化是根植于人心中,流淌在血液里的。在我们这样一个看重“师道尊严”的文化中,没有所谓的“尊严”,教学就极有可能无法开展。那么,这个阻碍学生自主提问的难题就无法解决了吗?我觉得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解决的。首先,教师自己要破除课堂上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没有尊严的观念。韩愈在《师说》中早已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到“后喻文化”。在“后喻文化”中,教师在某些方面要向学生学习,因为学生通过网络或其它手段可能比教师更早更多地获取的信息。再者,教师还要破除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解决不了我提的问题就不是好老师”的观念,而且要让新的观念深入人心。

严寅贤说:“美国课堂教学生动的民主性,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性发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美国听课,你会发现,学生质疑教师或教材是最普通的学习行为,学生‘问住老师是最寻常的教学场面。”[4]在学生自主提问方面,美式课堂远远超出我们的课堂。所以,我们的教师要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改变所谓“师道尊严”的文化,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第二,从民族性格看,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华民族自我压抑的性格。大部分中国人在公开的场合尤其不敢表现自己,我们从一些俗语中也能窥见这种性格存在的普遍性,比如“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等等。华裔设计师刘杨在其《东西相遇》中用漫画的形式形象地表现了东西方不同的性格差异。如图:

(左图代表德国,右图代表中国)

这种性格当然也体现在课堂中的学生身上,不敢在其他同学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怕做“出头鸟”,怕出了什么差错别人笑话自己。

应当说要改变这种民族性的性格也是比较困难的事,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并持之以恒地去引导、改变,让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自主提问绝不是“出风头”,而是对问题的思考与表达。

第三,从成长教育看,教育者没有从起点就开始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和习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学生就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中度过的,于是观念上就认为课堂上老师的职能就是提问题,学生的职能就是回答问题。这种惯性持续到高中,要想转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在教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作了一个教学上的安排,让学生提出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开始课堂上是“万籁俱寂”,后来经笔者百般逼迫终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水随天去秋无际”的“际”是什么意思。我说你的这个问题你自己就能回答,其他学生都笑了。让学生就字面上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尚且如此,那么涉及到这首词更深层次的理解或者独到的想法就可想而知了。最常见的情况是,一让學生提问题,学生就开始打开教辅资料找别人问过的问题。让早已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是很困难的,所以,学生自主提问要“从娃娃抓起”,即使在高中阶段也要大力扭转学生课堂上不愿提问题、不会提问题的局面。

第四,学生没有认真、深入地研读文本。通常我们的教学是围绕文本进行的,学生要想能够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就必须要认真研读文本;要想达到自主提问的水平,对文本的研读就会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有了研读才会生发思考,有了思考才可能提出问题。然而学生课前不研读文本在高中阶段还是比较普遍的,我们往往也会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任务,但往往因没有具体的预习指导,再加上学生不重视,结果学生往往是不预习或者草草地看一遍,远远没有到“研”的程度。高质量的问题来自于高质量的研读,因此,师生都要高度重视课前对文本的深度研读。

三、教师引导学生课堂自主提问的具体操作

上面谈到的是在课堂上学生没有自主提问的几个主要原因及解决策略,下面从具体操作层面谈谈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主提问可以针对哪些方面展开。一是可以针对文本展开提问,对文本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对文本中的可能是谬误的地方进行质疑;二是对其他同学的理解提问、质疑;三是对教师的理解提问、质疑;四是对前人包括权威的理解提问、质疑。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自主提问的范围,而不再局限于文本,而且范围的拓展也带动了思考的深度延伸。

其次,教师要争取能够让学生提出问题群。所谓“问题群”是指有密切联系的问题的群体。让学生自主提问最常出现的现象之一是问题的散乱,如果教师能对其加以引导,学生就有可能提出问题群。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一个提问者就一个方面围绕核心问题做连续性发问,二是让其他学生围绕提问者的问题做补充性发问。比如《拿来主义》,可以引导学生就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送去”和“拿来”的对象的矛盾性提出一个问题群:“送去主义”中的“送去”是“送去”什么?因祖上的阴功得来的“大宅子”比喻什么?(有人认为是比喻中国的传统文化)“拿来主义”中的“拿来”是“拿来”什么?“送去”的是中国的学术文艺,即“学艺上的东西”,“拿来”的是优秀的外国的文化,二者似乎各说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不仅要“送去”中国的文化,还要“拿来”外国文化?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把“大宅子”理解成“外国文化”是不是更好?这样理解是不是作者的本意?如果是作者的本意的话,作者用因祖上的阴功得来的“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是不是恰当?在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发问,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群的好处是能使学生在更广的面上、更深的点上展开对问题的思考。

再次,教师要营造出良好的自主提问的氛围。一是教师不能专制,要让课堂呈现出民主的氛围,学生感觉到师生平等才能敞开心扉,自由提问。二是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当学生提出精彩的问题时,要及时加以赞美,特别是对学生的高质量的质疑包括对教师本人的质疑,都应加以肯定,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三是教师要意识到自主提问不是某几个“尖子生”的特权,自主提问面前人人平等。

第四,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决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直接回答,可以让其先谈谈自己的想法,再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如果解决得好的话,加以肯定,以增加其成就感,如果学生解决不好的话,教师可加以引导、解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时无法解决,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也解决不了,让学生包括教师本人课下再做深入的思考、广泛的交流。这种认真诚恳的态度能引发学生思考得更深入,会激发学生以后自主提问的积极性,因此千万不可生拉硬扯,稀里糊涂跳过去。

课堂上出现学生大量而优质的自主提问,笔者觉得这应该成为目前语文教学改革推进的主要方向之一。而且这种推进是刻不容缓的,因为这迫切关系到学生个人和民族的发展。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语文界各位同仁的注意,以求得问题更快、更科学的解决。

注释: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3][4]严寅贤:《学生自主发问的“美式”课堂教学值得借鉴》,光明日报,2010年5月11日。

(刘武装  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  234000)

猜你喜欢
自主提问意义策略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义的一天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提问,叩开学生探究之门
考试周刊(2016年36期)2016-05-28 00:34:34
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发学生自主提问的策略分析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1:16:00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