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2015-06-23 13:55李祥东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微文化舆情舆论

袁 婷,李祥东

皖南医学院 1.护理学院,2.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241001

“微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袁 婷1,李祥东2

皖南医学院 1.护理学院,2.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241001

以微博为切入点审视和研究“微文化”下的网络舆情,探讨微文化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分析其现状,并将微博与高校网络舆情相结合,深入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必要性。从全球局势、转型期我国经济、法制、高校、学生等方面探索“微文化”下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提出新形势下高校通过预警监控、舆论引导、网络互动、危机教育等舆情管理的对策。为高校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为改善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微文化;微博;网络舆论;危机事件

互联网迅猛发展,数字技术、3G手机的快速普及,“微文化”已成为舆论交锋的主阵地,人类活动进入了全新的传播微时代。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影响着高校舆情的走向及动态。剖析“微文化”视域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现状、意义及产生原因,正确引导和监督高校网络舆情,是维护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1 “微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1.1 “微文化”的含义

“微文化”是在网络平台上衍生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包括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公益、微支付、微频道等,“微文化”是以“微”打头的新概念为内容的文化,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体现于细致入微的小事上,具有草根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石裕东指出“微文化”是一种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后逐渐形成并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的,注重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1]。

1.2 “微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舆情是指公众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表达的情绪、看法、意见。

“微文化”视域下网络舆情是指社会公众(网民)以QQ、博客、贴吧、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型载体平台,反映、表达和传播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政治问题、公共人物、公共利益等方面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碎片化世界里,“微文化”在满足人们弱关系、低强度的社交需求上,逐渐演变成大众化的舆论平台。大学生借助智能手机随时发布微博,及时了解新闻,参与讨论、评论新闻事件;对于重大事件和爆炸性的新闻,他们通过手机微博转发,很多信息和舆情瞬间在网络爆发。“微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交际圈”“信息圈”“舆论圈”。网络舆情呈现出形成发展快、传播扩散广、舆情变化异常等特点。

2 “微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用手机上微博的网民数为2.30亿,网民中20到29岁年龄段的网民有 29.5%;目前我国网民的主体仍以青年为主”[2]。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大规模数据调查显示,截至 2013年6月底,“微博”大学校园用户已逾3 000万;腾讯微博有明确身份标识的高校在校学生用户约1 100万[2]。赵辰玮对河北高校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研究显示,97.58%的大学生听说过微博,72.8%的学生是微博用户[3]。对广东大学城1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97%的在校大学生开通了微博,而在没有使用微博的学生中,有38%的人表示准备使用[4]。微博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以及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

“微文化”的到来可谓喜忧参半,正面信息和负面资讯并存,主流与非主流舆论共生。大学生群体非常特别,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同时他们涉世不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和诱惑,也很容易被利用。如果媒体不能把握好舆论的导向,虚拟空间中的网络舆论与现实环境中的群体性行动形成互动,可能导致大学生对学校、社会、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导致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环境中占据很大的比例,从社会舆情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大学生在“微文化”背景下网络舆论中的不和谐因素不容忽视,他们的意见在网络舆情发展中产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

3 “微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的必要性

3.1 全球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5]习近平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6]党和政府对网络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能力非常重视,反复强调当今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和预报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天的青年人成为明天的社会中坚时,这一代人身上所拥有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特质将深深影响到学校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高校加强“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和应急机制建设,事关高校校园和谐稳定与人才培养,同时也是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

3.2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的需要

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中迅速聚集,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产生群体性危机事件,甚至由于这种“微文化”式传播,致使社会热点的负面消息、负面舆论在网络凸显,引发裂变反应,通过“能级放大”,引发高校学生思想波动和情绪变化,最终有可能出现破坏性很强的、难以控制的社会事件。江泽民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阵地,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网络的开放性、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性、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使得国内外敌对势力将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作为利用的对象和工具,有意误导网络舆论,混淆青少年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应加强“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功能向“微文化”空间延伸,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消除有害的负面信息,促进健康的社会公共文化平台建设,做好高校信息的把关人,将舆论引导到社会主流价值观上来,释放正能量。

3.3 加强高校管理机构及政工队伍建设的需要

社会热点问题或网络舆论,在“微文化”的推波助澜下,容易引发高校突发事件,从而危及校园安全稳定,给师生带来心理上和思想上的消极影响。“微文化”背景下高校网络舆论隐匿难控、发生突然、进程快速,这对高校舆情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教育工作与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国内外重大事件可能会成为“导火索”,引发部分学生的抵触情绪和对抗意识,从而诱发地区性学生群体性事件,影响正常生活和教学,造成高校师生的恐慌。“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培养一批政治素养高、网络业务精、作风正派的网络信息管理队伍以及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已迫在眉睫。

3.4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需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基本职责。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社会热点和个人问题。在“微文化”背景下,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而其不完全成熟的心理和逻辑思维、极强的接收新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情绪、心态和观点表达上易受“微文化”信息的影响。如果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很容易形成“集体舆情”,导致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大学生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如何提高大学生网民的理解力、辨析力和表达力,是高校教育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4 “微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

4.1 高校是舆情高发区,又是东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区

当今的国际国内局势瞬息万变,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发展,东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多方面的渗透。他们通过“微文化”、互联网等平台鼓吹和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将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利用的对象和工具,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反华敌对势力利用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挑动高校群体围观、热论,发表煽动、挑拨性信息,充满激情的高校大学生容易受人利用,做出一些具有一定破坏力的过激行为,从而诱发学生群体性事件。

4.1 我国处在转型时期,经济格局调整中社会矛盾凸显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政治、社会、经济体制都在逐步转变。这一转变给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后、城乡差距、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法制建设不健全等系列问题通过微博、微视频、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传播成为舆论热点和影响安定团结的焦点。当代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网络的负面效应和新闻媒体的不实报道,使对时政热点问题敏感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困惑和不满,如毕业前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生存危机和情感受挫等多重压力,在非理性情绪催化下,借助“微文化”平台爆发高校舆情。

4.3 法制建设不完善,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媒体法制尚不完善,没有专门针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发的突发事件立法。网络犹如“大熔炉”,网民通过“微文化”平台对社会中的焦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缺乏验证和考核环节。在“官方”舆论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旦一些有意或无意歪曲的信息在“微文化”平台发布、传播,管理部门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预警和控制。一旦舆情发生,应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及时有效地与线下大学生进行沟通,适时回应大学生网民的诉求,控制事态和舆情升级。

4.4 高校对网络舆情认识不足,监督管理工作不力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没有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也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从事网络舆情的监测、分析、预警、引导和应急工作。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发布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无网络舆情引导人才的培训与培养的投入与制度,往往会造成突发事件信息收集与报告上的被动。

4.5 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是非分辨力不强

高校扩大招生,学生思想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心理脆弱,是非辨别能力差,身心处在发展阶段,情绪容易波动。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充满激情,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的感染,思维活跃,社会责任感强,巨大的就业压力、沉重的经济负担、政治信仰迷茫,做事容易冲动。学校教育供给与学生教育需求之间矛盾凸显。目前高校不断呈现出社会化特征,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评优评先、饮食质量与价格、“奖助贷”的发放、公寓管理等在“微文化”平台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多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缺乏经验和技巧,容易在“微文化”平台寻求心理安慰,发泄心中压力,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化解,积压到一定程度就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

5 “微文化”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督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校内各单位、各管理者分工协作,在预防和处理工作中要同心协力,加强合作。部门联动,协同应对,形成舆论收集、判断预警和引导中心,各部门间立体应对(图1)。

5.1 危机预警,完善监控处置机制

负责危机预警的部门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通过网络监控,联合学生管理和信访部门,密切关注学校BBS和学生的“说说”“微博”等,抢占先机,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其中监控部门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提取网络信息,及时对舆情准确的监控,防患于未然。一旦有负面舆情,通过预警队伍向分管领导反映的同时,及时疏导,根据收集的线索,制定预防措施和手段。

5.2 舆论引导,培养学生骨干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团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一批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学生骨干,提高引导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旦发生有可能转变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论时,网络舆论学生骨干先以微博的形式设置议题,借助网络的传播扩大,并让这些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公共话题,舆论学生骨干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将问题本身的讨论引申到道德素质上。管理部门最大程度地利用官方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通过新闻发布,从阳光透明的角度充分满足大家的舆论期待,最短时间里向网民传递权威信息,以稳定形势。

5.3 焦点应对,完善网络上下互动机制

互动沟通,积极回应,肯定学生关心学校和个人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理性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积极维护学校形象。第一时间作出快速反应,积极地向上反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起因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制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及时化解积压于其心理上的矛盾,从而积极引导、科学判断、理智分析、及时预警和化解的机制。

5.4 搭建教育平台,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理论、用理论,增强学生自身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实践锻炼、心理咨询、辅导员日常教育等教育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辅导员在网络中充当“网络平民”适时监督,充当“新闻发言人”主动引导,充当“网络卫士”维护秩序。

[1]石裕东,邢启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28(3):77-79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3-07-06)[2015-01-20].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P020130717505343100851.pdf

[3]赵辰玮.当前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调查与对策[J].保定学院学报,2014(2):117-121

[4]王亚煦,张育广,苏竞马,等.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的调查[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32-135

[5]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8)[2015-01-20].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211/t20121120_242254.htm

[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8-19)[2015-01-20].http://wenku.baidu.com/view/57cdb4c9d0d 233d4b14e699f.html

(责任编辑:刘小阳)

版 权 声 明

《宿州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为提高传播效率,本刊编辑部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万方数据期刊社、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华艺线上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宿州学院学报》网站在其相关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上述单位的著作权使用费已抵做文章在《宿州学院学报》上发表费用的补贴,本刊编辑部不再另行支付稿酬。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本刊编辑部的上述声明。

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7.013

2015-02-05

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启动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微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WKS201417)。

袁婷 (1983-),女,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41

A

1673-2006(2015)07-0044-04

猜你喜欢
微文化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