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晓艳
浅析中考语文句段作用分析题的解题技巧
文/徐晓艳
句段作用分析题是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但是学生答题情况并不乐观。文章就如何答好这类题进行了探讨,并以实际案例浅析了该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句段;分析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卷的重头戏,因其综合性强、难度大、分值高,令不少考生望而生畏。在现代文阅读中,有一类题型是必考的,那就是句段作用分析题,往往是考生容易失分的题型。笔者就句段作用分析题的解题技巧进行浅析。
一般情况下,句段作用分析题的问法很多,大致有这些问法①:
1、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联系全文,分析这一段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3、文章结尾写……,这样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综上可见,问法不同,但是透过现象,考生必须警醒自己这些都是句段作用分析题,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因而明确,答这些题目需得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考虑,这样才会全面。
句段作用分析题考的是通过把握某一段从而体现把握整篇文章的能力,因而考试中常见的考点经常会落在文章的一些特殊段落上。阅读文章时,要特别留意文章首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因为这些段落往往概括了文章大意,能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2013年无锡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一只青花碗》第17题:请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②
首先,要牢记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先看内容,这一段描写的是雨景,这里就涉及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环境描写一般最显著的表达作用就是烘托了某种氛围。我们可以从文中拎取两个词语——清冷、寂寞,由此就能想到感情基调绝不是喜,而是伤感的。再谈结构作用,这一段引出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下文的一系列往事都是围绕青花碗的,所以引出下文相关的故事情节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句段出现在文章开头那么在结构上它肯定会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引出下文某个情节或者为下文某个情节作铺垫,一定要进行情节的简单概括,这样才完整,此外开头一般会有点题和总领全文的作用。
开头在内容上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时往往不需要联系全文,而仅是看开头一段。
所以开头段的结构作用往往有:引出写作对象;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写某情节作铺垫;首尾呼应。内容上的作用:写什么、表情感;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渲染……的气氛或奠定……的基调。
再如,2012年苏州中考卷《快手刘》第18题:小说第6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句中间段基本都有一个相同的结构上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但是在答题中,学生仍需谨慎,要注意的是承上上文写了什么,启下下文写了什么在答题的时候简单地概括出来。这里的第六段写了什么?写了时间的流逝,美好的事物在消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曾经得意的快手刘呢?毫无疑问他肯定同那些美好的事物一样也衰退了,所以这段文字除了内容上写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快手刘将发生变化。
此外,如果下文情节发生了陡然变化则中间段还有转折的作用。
又如,2014年苏州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红豆树下》第21题: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③
内容上,文章最后一段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寻。结构上,呼应前文,前面写“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结尾是全文表达中心思想最重要的环节。好比是一只吹鼓的气球,但没有系紧气球口的绳子,那么这只气球终究还是会瘪掉,而结尾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正是那根绳子。结尾的内容作用会和中心主旨联系起来,主旨是通过概括内容表达某种情感。但是如果结尾的文字中运用了一些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的话,则还需注意回答该方法的表达作用,毕竟结尾段落作用分析题不是某一个句子赏析题,所以在回答表达作用时可以选择最主要最重要的一点回答。
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句段作用分析题是可以拿全分的,但往往就是因为粗枝大叶失去一分两分。
有些考生知道作用题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但未能准确判断该句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只知道死记硬背一些术语往题目上贴标签。如看到开头段就一股脑写“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且不说是否恰当,并且这样的回答太过空洞,这就提醒广大考生,答题一定要具体,一定不要忽略“结合全文”这四个字。切记不仅要会答概括性的术语,还要会具体答法,即摘录相关的原句原词或者概括某个情节。
还有些考生审题经常看到句号或问号就觉得自己审题完毕,已经认真阅读过题目了,然后急急下笔。殊不知,分数就这样不知不觉丢失了。审题时一定要注意该题设置的分值。多少分值,多少考点,从这一点出发能有效避免考生答题时丢三落四的毛病。
总之,学无定法,学贵得法。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以及练习后的及时反思和改进,才是拿下句段分析作用题的关键。当然,一些语文的答题术语还是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加以积累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句段作用分析题中得心应手。
g
A
2095-9214(2015)03-0065-01
苏州学府中学)
注解:
①梅艳秀.《句段作用题解答“有法可依”》.中国知网
②曲一线.《2014新课标5年中考3年模拟中考语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③李朝东.《2014年江苏十三大市中考试卷汇编语文》.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