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在英汉语中的文化内涵及某些习惯表达与翻译

2015-06-23 12:53吴志英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猫头鹰文化内涵翻译

摘 要:在英汉语言中有许多与猫头鹰有关的习惯表达,它们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着各自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语言中猫头鹰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翻译与猫头鹰有关的习惯表达的方法。

关键词:猫头鹰  文化内涵  习惯表达  翻译

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有两个特性,一是共性,二是相对性。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也有相对性。文化意象作为客观物象,是经由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并形成文化符号,因而具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是民族文化背景的主要反映形式。猫头鹰作为一个动物意象,在英汉民族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英汉民族相关的宗教、神话故事、民俗、民族认知和想象力差异等文化背景。在翻译与猫头鹰有关的习惯表达时,译者需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翻译法,灵活译出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一、猫头鹰在英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1.猫头鹰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

在汉民族文化中,猫头鹰外貌丑陋,叫声凄厉,带着绝望,充满杀气,对腐肉敏感,昼伏夜出,像黑暗中的幽灵,给人恐怖、厌恶的感觉,人们将它称为“不祥之鸟、报丧鸟、逐魂鸟”,把它看作死亡和黑暗的象征。中国古书上把猫头鹰称为“枭、鬼车、魑魂、怪鸱”或“流离”等。民间之所以对猫头鹰产生如此看法,是因为猫头鹰外貌怪异,两个眼睛又大又圆,发出的光让人感到毛骨悚然;两个耳朵就像是传说中的双角怪兽,更有甚者,有人用“鸱目虎吻”来表现猫头鹰的凶残;在黑夜里猫头鹰发出的叫声如同幽魂发出的声音一样凄惨。然而,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北方兴隆洼文化的史前时代到夏商时代,崇拜神鸟和神圣鸱鸮的传统早在华夏成文历史之前就已经延续了约5000年。不过,史前源远流长的猫头鹰女神信仰在商周以后中断并失传,由于生死转化的远古神话信念被生死对立的后代理性观念所取代,死而复活女神的文化功能被转移到了新崛起的虚构动物凤凰身上。这样,猫头鹰便沦落为象征死亡、厄运的反面形象,与复活重生没有丝毫联系。《诗经·鸱號》一诗写到:“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取我室。”诗人以一只受害母鸟的口吻来谴责猫头鹰的凶残。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猫头鹰的名声就已经很坏了。《说苑·鸣枭东徙》:“枭与鸠遇,曰:我将徙,西方皆恶我声。”在这里,猫头鹰已是臭名远扬,以至于无可归依。民间也有“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中,猫头鹰显然更多地扮演着丑陋阴暗的角色。

2.猫头鹰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

在英语中,“owl”(猫头鹰)一词属于拟声词,来源于拉丁语,指哀伤的哭叫声,代表了猫头鹰的啼叫声。在西方文学中,猫头鹰意象也是智者与邪恶身份的交织。在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中,史前文明时代的猫头鹰是死亡与再生女神。作为文学意象,猫头鹰的身份在奥维德、维吉尔、但丁、乔叟等人的著作里往往预示着死亡和不详。在奥维德《变形记》里,猫头鹰是专门带给人不祥预兆的丑鸟;维吉尔的《埃涅阿斯记》里,猫头鹰在腓尼基公主自杀前的屋顶上哀鸣;中世纪诗人乔叟的《禽鸟会议》里,猫头鹰是死亡的隐喻。而在古希腊与罗马神话中,猫头鹰则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鸟,也是她的象征。这恰好印证了叶舒宪所认为的猫头鹰的智慧性象征因袭着一万年传统的女神宗教信仰的表现模式。同时,象征智慧的猫头鹰也被蕴藉在《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里,民间还生成了“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的习语。在西方文化里,猫头鹰因是智慧的象征而成为显义。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国文学中的拉丁文诗歌,起源可上溯至古罗马时期。因此,英国中古英语诗中的“owl”具有希腊与罗马文化的渊源。

二、有关猫头鹰习惯表达的翻译法

1.直译法

人们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语言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惯表达,这些习惯表达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含义相同。也就是说,关于猫头鹰的某些习惯表达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直译。换言之,当源语的寓意或意象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对应形象时,译者就可以保存源语的形象,直接译出即可。这样既没有牺牲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又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1)An owl hooted nearby.(一只猫头鹰在附近啼叫。)

(2)an night owl.(夜猫子。)

2.意译法

因文化差异,英汉语不可避免地会对猫头鹰在某些方面产生不同的联想,即同一概念在英汉语中产生的概念或内涵大相径庭。在此种情形下,直译会显得突兀生硬,晦涩难懂,同时又会因文化差异造成理解偏差、混乱等。因此,当英汉语中出现表达方式和概念内涵所指不一,且目的语中又没有合适的对应意象时,译者应该采用意译法,舍弃原语中一些没有文化共性、晦涩难懂的比喻形象,弃形保神,以求形相远而意相近。在英汉语中,很多与猫头鹰有关的习惯表达逐渐失去原来的联想意义,目的语读者很难将其深层意义与猫头鹰相联系,即难以唤起目的语读者相似的联想。译者如果只求形不求意,亦步亦趋,则译文将会不知所云,僵化难懂。所以,在翻译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的情况下,可将原文的形象转换成另一为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性含义。

(3)He is as blind as an owl.(他真是个瞎子。)

(4)He is a wise old owl.(他是个智叟。)

(5)as solemn as an owl.(一本正经。)

(6)a boiled owl.(醉酒。)

(7)Dont be such a silly owl.(别做那样的傻事。)

3.套译法

当源语的表达方式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时,有时会造成意义相同而意象错位的现象。在此种情况下,译者应着力分析英汉语各自的语言模式及思维习惯,采用套译法,直接套用目的语中约定俗成的习语或谚语来表达。这样译文不仅在形式上与原文一致,意义和修辞色彩也基本相同。因此在演绎同一象征意义时,选择不同的文化意象会使译文更加生动。

(8)One has lived too near a wood to be frightened by owls。(深知底蕴,不以为怪。)

从以上分析可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与猫头鹰有关的习惯表达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体现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努力寻求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最佳契合点,从而使在翻译有关猫头鹰的习惯表达时既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色,又不失源语的文化内涵,达到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语科研联合项目:言外之意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2WLH48]。)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经典的误读与知识考古——以《诗经·鸱鸮》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6-63.

[2]樊颖.穿越中西方象征诗林的“鸟”与“owl”—《鹏鸟赋》

与《猫头鹰与夜莺》中的“猫头鹰”意象之比较[J].兰州学刊,2011,(1):219- 221.

[3]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1,(3):

23-25.

(吴志英  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100083)

猜你喜欢
猫头鹰文化内涵翻译
猫头鹰
猫头鹰
爱哭的猫头鹰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