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何惠
【摘 要】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形成网络舆论影响的重要力量。随着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高校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可以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发泄情绪等。它不仅影响高校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而且也影响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整体走势,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校园网络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网络舆论 大学生 特点 引导策略
一、引言
舆论是公众对某一焦点话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网络舆论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具有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大学生网络舆论则特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的意见的或言论。高校网络舆论是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网络舆论目前最为广泛的是以各类评论性信息为主,互联网出现之后,各类网站上的公共论坛、各个高校的校园BBS以及个人网站、博客网站、朋友圈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公共平台,针对各类事件的评论成为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参与的事情。因此网络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尤其是对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群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网络舆论越来越深入的影响。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舆论门槛开放性
网络舆论产生于网络虚拟平台,网民是这一虚拟共同体的主体,只要控制能够连接互联网的上网终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网络舆论环境对所有网民平等开放。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上网的技术成本日益降低,网络终端日益普及,网络舆论门槛的开放性进一步呈增强趋势。所以,任何大学生在技术条件允许下,都可以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力量。
(二)信息来源多元性
作为网络舆论对象的客体,相较于传统舆论客体更为多元和复杂。以信息规模而论,基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和公共性,其所承载的信息量似乎尚无理论边界,而网络搜索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使海量信息的处理成为可能,进一步促进了网络信息总量的膨胀。
(三)参与主体互动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化的个体社会,但其行为主体更多为平面化的个体符号而非立体化的个人。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是多个“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松散组合,而所谓“计算机信息网络”指把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用必要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四)舆论影响难控性
作为网络舆论的媒介,网络平台中的舆论媒介呈现出个人化色彩:相较于传统舆论媒介工业化的运作和运营模式,网络为小众媒体乃至个人化的自媒体的话语权提供了有效的生存空间,特别是随着博客、微博、视频网站发展的新浪潮,来自媒体逐渐参与对公共议题主导权的争夺,网络舆论影响越来越难以控制。
(五)网络舆论速成化
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其议程的设定和议题的形成、发酵更为速成。一般来说,传统舆论议程设置的效果开始呈现对公众议程的影响是在新闻报道后的5—7周,对公众议题冲击最大的时间是在出现此类报道以后的8—10周。而互联网作为开放、即时、互动的平台,一旦信息引起关注,同步、动态的追踪和反馈会第一时间源源不断地发布,代表性意见一经问世便会迅速扩散并形成公共意见,其速度基本消除了舆论与事件间的时间界限。
三、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与网络舆论环境的共同进步。
(一)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转变教育观念并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持续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代信息观念,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舆论信息规模与管理能力间的矛盾问题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认识。最后,要端正对互联网的态度和认识,网络舆论不是洪水猛兽,网络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参与舆论的平台,也能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世界是一个区别于真实世界的虚拟环境,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个体而言,掌握一定的网络素质、正确认识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辩证关系并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至关重要。首先,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通过校园广播加强积极引导等形式的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网络意识,强网络道德价值观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其次,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舆论热点问题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以巩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为了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确立网络时代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信念,论坛、博客、微博、电子信箱等工具都是值得探索的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武器。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专业网络工作队伍是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事业的组织者、实施者和调控者,对弘扬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科学发展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网络工作队伍是保障大学生健康学习生活、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邹军.试论网络舆论的概念澄清和研究取向[J].新闻大学,2008(2)
[2]张丹.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实证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2(7).
[3]黄鸣刚.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预警研究——以浙江为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