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旻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321000)
武星宽教授的蒙古包、景观塔、景观大门、景观雕塑、景观整体规划等众多设计作品不仅展现出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的设计美学特征,更体现出其作为艺术设计师的创作特色和个性修养的内在美。
蒙古包系列设计作品在武星宽教授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无疑是独具风格且令人惊叹的。蒙古包作为蒙古族等亚洲游牧民族所特有的主流建筑形式事实上也是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符号。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曾经说过“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可以说,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现实生活。”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民族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对一个如此有重要意义的民族文化建筑形式进行创新设计无疑是富有挑战的,而事实证明武星宽教授成功的完成了传统蒙古包的现代创新设计,并充分表达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审美。
图兰太蒙古包设计
承恩寺大门设计
武星宽教授的蒙古包设计如图兰太蒙古包、巴音呼都格蒙古包、曼德拉苏木蒙古包等大都基于传统蒙古包的圆形总风格造型,这种传统造型是长久以来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适应游牧民族特征和高原自然条件的建筑造型,在此基础上武星宽教授又运用了抽象主义等构成手法令其设计更稳重更雄伟更现代;在装饰设计上武星宽教授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元素又大胆的采用了多民族元素的提炼融合,而这些多民族传统图腾、纹饰等元素在蒙古包上体现出似曾相识而又前所未有的共存性,体现出多元民族文化和禅宗文化的集成交融;在建筑主体色彩上大量运用了再蒙古族传统中代表真实、幸福的白色,配以一定比例的蓝、红、黄等在蒙古族传统中同样具有特殊地位并分别代表着永恒、繁盛、高贵的吉祥色,所有的颜色都强烈的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对吉祥美好的追求;在建筑功能上,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虽然是稳定建筑,但仍旧保留传统蒙古包作为民居的基本功能,如可容纳多人家族的居住空间,饲养牧畜的结构层,同时还顺应现代社会旅游业的发展为旅游爱好者提供良好的体验环境。由于材料、结构、工艺等现代技术应用使得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兼具实用与观赏的可推广性。无论是造型色彩、装饰元素还是功能实用武星宽教授设计的蒙古包都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符号和文化内涵所表达的社会美。
武星宽教授的景观设计如承恩寺大门设计、鸡公山入口设计、黑湾河景观规划设计等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完成的,每一组设计都恰如其分的协调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关系。首先,从武星宽教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应遵从自然。我们说景观设计应该从自然规律出发进行生态环保设计参考,无论从形式还是本质上都不能破坏自然美,同时在材质、结构、造型、色彩的设计上也应顺应当地自然环境,做到设计与自然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其次,武星宽教授的设计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性征。设计不是单纯的追求新奇个性,设计需要对地域人文的思考沉淀。所以在承恩寺大门和鸡公山入口等设计中我们可以依托设计的造型语言联系到当地的文化风情、历史遗迹。 设计以人为本,设计需要从自然出发再回馈自然达到天人合一,达到自然美。
武星宽教授的环境雕塑设计如巴彦卓尔市火车站广场主题雕塑、中国蜀都雕塑等无不彰显出其是前无古人、独具特色的艺术美。这是一种绘画艺术与设计实践的跨界表达。武星宽教授的绘画艺术生涯生动精彩,从幼时在蒙古族寺庙绘画唐卡到如今的水墨重彩雄浑派,武星宽教授创造出具有浓烈风格的绘画艺术,而他的雕塑设计也亦如他的绘画艺术般独树一格,不可复制。武星宽教授擅长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采用提炼、夸张、变形等重构的手法进行雕塑设计,这使得雕塑作品具有强烈的抽象、大气的艺术性征。同时武星宽教授又能将地方民族文化、时代审美趣味、国际形式语言巧妙的有机结合,创新出独具形式美感的审美表达,使环境雕塑设计即是景观符号,亦是文化符号。
通过对武星宽教授设计艺术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将艺术理论与创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将传统美学与时代审美的巧妙碰撞,对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尊崇运用,德艺双馨、独具人格魅力的立体形象,而这个立体形象给了当代艺术设计师们一个启示:勇于做真实、做自我、做学问、做实践,勇于传承文化和颠覆创新,勇于肩负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学问与德性双修双行。这也许就是当代艺术家的设计美学和艺术设计师的修养。
[1]武星宽. 设计美学导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林晓峰, 陈整鸣.自然美中的人工化[J].园林,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