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人文教育探析

2015-06-19 10:57董庆佳
教育界·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素养

董庆佳

【摘 要】如何提升人文素养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深化办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革新教学过程、提高师生素养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加强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使高职院校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素养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即目标是实用化,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在这样的指导精神下,人文教育弱化成为高职院校的通病,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化底蕴不够丰厚,理想信念较为薄弱,面对挫折与挑战的勇气不足,职业操守有待提高,乐观积极的心态比较缺乏。虽然近年来重视人文教育的呼声日益增高,但是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弱势地位并未得到改变。因此,急需厘清思路,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既有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又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的人,以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完善的人才。

一、起点——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限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职业院校从其诞生之日起,其顶层设计,即办学理念就被确立为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实用型(技术应用型或职业型)人才。这种教育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是以社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我国的高职院校往往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其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了学生系列问题的出现。学生缺乏奋斗目标、学习状态涣散、心理脆弱、频繁跳槽的背后,其深层次原因,正是人文教育的缺失。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行事,因为我们为科技人才的匮乏而震惊,而其所造成的后果却变得模糊。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

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指导和约束着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从而指导教育实践,影响着教育结果。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应该是在职业院校的根本办学理念中就反映出的价值目标。职业院校办学目标的价值取向,除了受教育者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之外,还应考虑学生完整人格及人文精神的养成。台湾“大学教育改革促进委员会”所著的《台湾高等教育白皮书》中认为:“使学生对人、社会与自然的诸现象有一通盘、初步之知识上的认识,以助于形塑有追求真善美之理想的能力和意愿,也有助于培养自我反省能力之独立人格,同时,更重要的是,协助学生对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更为宽广的体认。”拓宽知识视野,养成平衡的心智,理解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为美好生活尽一份自己应尽的责任;提高一般综合能力,如批判和反思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独立决策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质,如诚实、敬业、集体责任感等,都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核心价值。

二、支撑——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集中表现,一般来说,包含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合理的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重要。但当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普遍倾向是压缩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三年学制中有近一年,有的专业甚至有一年多的实习时间);人文课程让位于专业课程,人文基础课如《大学语文》等仅有少数学校、少数专业开设;人文素养教育课程通常以政治理论课的面貌出现,但即使政治理论课也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而涉及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的《近现代史纲要》在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院校中都被取消。在课程内容上,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文课程也出现了工具导向的倾向,而忽视了本身人文精神的传承。如有的学校《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公文写作、口才艺术等,忽视了其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有的学校的政治理论课过度强调“行动导向”,弱化了其思想性。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它的价值功能与以开阔视野、传承文化、陶冶人格、树立精神为目标的人文教育是有一定区别的。

人文课程的设置应该达到一定的比例,并贯穿整个高职教育。如美国社区学院和德国双轨制高职的一年级,与人文教育有关的课程分别达到了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香港职业训练局所设的高职文凭修读期为全日制5个学期。在这5学期时间,学生一共要修读40门课,其中至少有12门人文课程,这些人文课程在5个学期平均分布,基本都是系列课程,比如《全人发展》这个系列课程就有《自我提升》《国际视野》《团队策动》3门。这种设置方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关怀是循序渐进并且着实有效的。我国的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自己的人文教育体系,我们须调整课程结构,增加通识教育,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首先,应增加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传统文化、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符合其需要的人文专业课,如在设计、服务等专业设置《美学》,在机械、维修、建筑等专业开设《自然辩证法初步》,在烹饪专业设置《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等课程,使人文教育与专业培养相得益彰;同时,通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拓宽人文素养的培养渠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素养氛围,使人文教育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需要不断地摸索,并逐步加以稳定,使之成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当然,这一课程体系不应该是固化的,而应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动态的体系。对高职院校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需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创新。

三、载体——革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占用学生在校时间最多的培养方式。教学过程是建立在课程设置基础之上,教师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因此,教学内容的合理布置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一直忽视了对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考虑,教学内容的设计较为单薄,仅仅围绕专业展开,缺乏人文渗透;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囿于课堂内的讲授、演示等传统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前对高职院校教学过程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出现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有学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成“人生观与职业生活”“道德与职业生活”“法律与职业生活”三个专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无疑是人文思想渗透的一种有益尝试。香港中文大学的张灿辉教授的《自我与人生》课程,更是我们的有益借鉴。该课程共有5个章节,分别是《死亡与不朽》《爱情哲学》《性与文化》《幸福论》《乌托邦思想》,课程内容力求从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各个角度让学生了解、探索并思考生命中的一些问题。因此,无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都应突破专业局限,改变仅仅围绕专业设计教学内容的方式,充分吸纳当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塑造其精神气质。另一方面,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是多元的,通过行动模式、分组互动、分工协作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养。此外,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的综合载体,是学生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的重要过程。学生的专业实践应融入人文要求,在实践中对社会、自我进行反思,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完善。

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因为它要改的不仅仅是我们具体的教学行为。只有每个教师都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将人文素养教育自觉地作为我们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文教育才能真正全方位地落实在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过程之中。

四、灵魂——提高师生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养的行为主体,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政策理念的支持,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师生将人文素养内化为自身的必然需求后,人文教育才能由自发转变为自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以专科为主,教师多是特定专业的专门人才,基础部文化课教师比例很小,学科交融、思想碰撞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较弱,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就存在先天不足。学生由于就业导向、技能导向的存在,也普遍功利主义严重,认为人文学科与自己就业关系不大,忽视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最终变成“工具人”,成为生产线上的产品,只有单纯的技术技能,缺乏内在的理想情感意志和思维的能力。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人文教育的加强。人文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教育、历史哲学教育、艺术修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高职院校应该引进人文类教师,在专业辅修、选修等课程中,提供高质量的精品人文课程,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决定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接纳并喜欢人文学科,而非一味地“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其次,人文教育还应特别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理念、民族精神等内容。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向香港学习。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中,《中国语文和文化》是学习中文至少6年的学生必须报考的科目。这一科目公布的参考篇章有《与青年谈中国文化》《情与中国文化》《传统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中国的传统社会》《人生的意义》等,也就是说,在现在香港各高职中的学生都阅读过这些书目。而我们的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几乎是空白,亟待加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人文精神的形成,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否则,人文精神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衡和人格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形成包含了每位老师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共同成长。老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道德修养、人生态度、爱国情怀、人生观、价值观等;教师还应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因此对教师进行人文培训、分层培训也十分必要。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来自于教与学两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受到的人文教育将贯穿一生,“共同提高”即是教师“教”的自我提升,也是学生“学”的榜样目标。在教学相长中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师生,将使高职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人文教育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必须以人性完善为终极目的,偏离这一终极目的的教育,被单一的经济价值所充斥,是把学生当“工具”来制造,当“产品”来生产。当然,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定或削弱技术教育在高职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当两者真正并驾齐驱时,才能成就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实现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担当。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