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英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笔者认为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就要力争做到“七要”。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七要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92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往往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手段呆板、教学过程杂乱无章、知识点难易不分、教学目标达成单一等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课堂教学实效性不高。因此,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是摆在每一位思想品德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做到以下“七要”,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一、要精心研究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认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简单,所以照本宣科,对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特点缺乏了解和研究,没有设计科学的教学流程,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心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科学地设计“目标导引(学生、教师)→自主学习(学生个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展示评议(学生、教师)→反思拓展(教师、学生)”的教学流程,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师道尊严等思想的影响,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学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要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就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教学双边关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质疑、提问,这样学生才会敢想敢说,主动求知,大胆质疑,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三、要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
只有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实效。首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单纯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课堂中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和呈现的认知水平,适时适当地点拨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知识点等重要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四、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一节课中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不超过25分钟。因此教师必须利用好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组织开展课堂活动,广泛采用体验、讨论、阅读、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要追求教学板块的优化顺畅
现代课堂教学是适宜采用板块形式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师通常可采用师生认定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展示、学生训练反馈、反思拓展提升等组合板块来运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各个板块之间的过渡衔接紧凑而自然,教学思路清晰顺畅,活动的设计精而适量,情境创设贴近生活与学生,问题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这样环环相扣、优化顺畅的教学板块设计,无疑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
六、要力求知识传授的“精”和“准”
要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力求“精”“准”地传授知识。一是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知识不必反复讲解,这样做不但无法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正常激发,甚至还将影响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二是不能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教师快节奏、大容量地讲授知识,学生会难以消化吸收。所以,要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讲解就要有针对性,必须做到讲课讲得精、练习练得精、点评点得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七、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共同达成
从长远上看,一节成功、有实效的思想品德课,必须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具体地说,应该将三维目标加以整合,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学习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能够增长知识,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加快良好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提高教学实效是每个思想品德课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热爱学生,努力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各种策略,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