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羚
摘 要:近几年,生命教育在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可如此快的节奏往往会让生命教育流于形式,让人们忘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初衷。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时刻关注生命教育开展的实效性,而增强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要注重生命教育实施的主阵地建设,所以围绕这点,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发现学生在生命成长中遇到的生命困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命化的环境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成长;生命化
近几年,生命教育在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可如此快的节奏往往会让生命教育流于形式,让人们忘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初衷,我们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一定要时刻关注生命教育开展的实效性。
为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命化的环境。学生生命成长环境最基本的组成,主要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基本的层面。当今,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气候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充分研究这三者的特点、发展状态,整合各种资源,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化环境。
一、生命化的学校
雅斯贝尔斯曾经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泰戈尔也说:“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生命教育首先是展现教师生命的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是用生命去影响生命,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生命中那种向上的、美好的力量,然后不自觉地被感染。作为教师,要用自己生命的正向状态去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不应该把生命教育当成工作,而是要当作一种让人感动的生命状态。
目前,我国学校的生命教育常常忽略教师的生命教育。“事实上,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觉醒,才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生命去引领生命。教师不仅要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而且要点燃自己的生命之火。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满生命活力,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人师表,并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因此,要为学生营造生命化的环境,需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生命教育要求每一位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一方面,教师需要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核心;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强自己的生命意识,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并且不失时机把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传递给学生,能够增强教学感染力,引导学生感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二、生命化的家庭
生命教育必须争取家庭的积极参与。家庭是与学生生命链接最为紧密的地方,争取父母对生命教育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父母的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获得家长的帮助,这就需要学校架起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专业的指导来融合家长这一方教育的积极力量。
首先,可以邀请各方的专家来给学生的家长进行专业指导,让专家走进家长学校的讲堂,和家长沟通,交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比如在网瘾的问题上,可以让家长加强网络知识的学习,这样才可以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其次,可以在校刊上开辟一块专栏“家长园地”,每期刊登不同年级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来引领其他家长的成长;还可以在校刊上创建一个聊吧,每期都聊一些孩子、家长、学校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可以轻松搭起亲子、家校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生命化的社区
社区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而社区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教育场所,是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最佳结合点。那些迷恋网络、自闭,甚至有自杀想法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学校在长假应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且有意义的假期实践活动。
在节假日、寒暑假期,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让学生参与社区的建设,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比如,在社区中划定区域,让学生负责管理绿化植被的工作;可以组建“爱心小队”,陪伴社区里的孤寡老人,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可以让学生自己策划活动、节目,在社区中进行展示等。所以生命教育同样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生命化的社区,让孩子可以时时刻刻体验着生命,感受着生命的精彩。
生命是上苍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而教育则是人类自身馈赠给生命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们期待更多的学校能开展生命教育,也期待更多的学校能够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走出生命的困境,用生命教育生命,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引领生命。我们要让教育从生命出发,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梁涛.试论如何增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2]胡修金.让生命沐浴在爱的阳光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昊.八成小学生9岁前接触网络[N].北京日报,2009-08-09.
[4]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01).
[5]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1.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