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军仙
摘 要:在将科学技术作为重要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在飞速进步,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所面对的外界诱惑更加强烈,针对高中生该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就成了关键性问题。通过对高中阶段信息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高中生开展信息教育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
我国已经在新世纪中迈进了信息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化信息方面的教育才能够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能够与时俱进地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不仅如此,教育部门已经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列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原有对高中生上网进行严防死守的局面如何进行教学上的改革成了一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在信息技术被普及应用到各个行业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而且人们对于这一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工作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视这一学科的存在,并且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尽管如此,这一学科的教学现状依旧不容乐观。
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由于我国依旧存在着较大程度的贫富差距,因此在生活水平上国民差距还悬殊,这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水平差距,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基础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学生几乎从小开始接触计算机,不仅能够进行娴熟的操作,甚至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尤其是初中计算机客户层不会被列入中考中,因此学校对于计算机的开课情况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甚至不会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这就使这些学校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基础上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悬殊的差距,使相关教学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2.课程有限
在高中阶段,正处于备战高考的攻坚时期,几乎所有课程都被考试科目全面覆盖,几乎没有信息技术科目的生存空间,即使有课程,课时也十分有限,目前一些专科院校才会进行计算机的考核,而普通院校则是计算机成绩过关即可,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开设,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还是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课程很难全面开展,课程的学习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3.课程教材存在缺陷
在课程教材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整体设计不够合理,很难使教学内容能够前后连贯,这对教学工作造成很大阻碍,使教材几乎不存在任何利用价值。教材内容的缺失,使教学失去了参照,不能够使学生在步步为营中逐渐积累起相关知识,获得持续性提高,课堂教学几乎失去意义,最终忽视这一科目的存在。
二、信息技术教学措施
1.理论联系实践
在针对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应该将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主要标准,并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能力上。针对计算机课目,很多理论性知识十分艰涩难懂,学生很难对这些内容感兴趣,只有通过实际接触计算机,通过动手操作才能够对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尽量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过程中,这样学生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才可以对相关理论知识形成印象,并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实践操作的认识更加系统全面。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将开阔,而且还会逐渐在学习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科学化的认识,能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并进行科学的归纳以及系统的分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疑问,并在课堂上自觉地寻求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实际的认识,并在实际认识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实现对事物认知从感性到理性,并最终上升到感性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再进行高度的归纳和总结,学生将能够在这其中领会到更加丰富的内容。
2.强化意识培养
相对于知识和能力对学生影响更加深远的,是学生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的突破,使学生各个方面的意识能够在教师培养的辅助下逐渐形成。所以教学不能够再局限于单一的经验,应使教学增加一定的横向关联性,强化不同科目之间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充分领会,并做到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应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性与计划性,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研究,并逐渐形成成熟的科研意识,在教师有意识的推动下,进行进一步创造,使研究内容更加具有实用价值,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科目的学习就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综合素养。这不仅实现了教学上的突破,学生还掌握了一项生活上的基本技能,能够通过这项技能完成很多事情,提升学生自身的存在价值。
信息技术在未来的教学系统中,必然会成为普及性教学的内容之一。学生具备相关的技术和能力,将使学生的自身竞争优势明显增加,在将来进入社会中,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如此,以这一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进一步拓展性学习,将能够使学生自身成为高端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夏华学.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2(03):23-26.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