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红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被称为“张贴的诗”。近年来,拟对联在部分省市的中考题中有所体现。笔者发现,教学中若能巧用对联,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又可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在教学故事情节丰富的课文时,运用对联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后,引导拟对联:“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臣民面刺齐王受上赏)”,抓住了中心事件。学完《醉翁亭记》,联系《岳阳楼记》拟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岳阳楼上范仲淹先忧后乐”“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将两文主旨作了很好的比较。
教陶渊明《饮酒》时,一联“采菊东篱有真意;结庐南山悟妙言”加深了学生对陶诗主题的把握。教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时,出上联“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学生拟出下联“富贵趋之贫穷避之目中只有金钱”。如此妙对,不能不佩服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巩固了所学内容。牛刀小试,初尝拟联乐趣,学生跃跃欲试。
根据课文拟写对联,还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如,教学《威尼斯商人》分析夏洛克形象时,可拟一联“只念仇恨图报复;独泯人性弃仁慈”。画龙点睛,准确地概括夏洛克这个人物形象——残酷无情。鲍西娅聪明超群,法庭上和夏洛克斗智斗勇,一联“欲擒故纵扶正义;斗智斗勇惩邪恶”远比单纯教给学生几个生硬的词语要好得多。讲完《智取生辰纲》,我曾让学生用一幅对联总结。结果,课堂生成精彩纷呈:“足智多谋,吴用智取生辰纲;急功近利,杨志失却不义财”“胆大心细,梁山英雄心想事成;有勇无谋,封建贪官鸡飞蛋打”。自拟对联抓住了人物形象特征,加深了理解。
对联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每篇课文都有这样的练习机会,抓住机会只须稍加琢磨,妙联即可信手拈来。如分析迂腐的孔乙己,可拟对联:“教字分豆,不失善良本色;偷书挨打,尽扫书生斯文”。学《藤野先生》时,可用“留辫扭脖,令人深恶痛绝;赏花跳舞,只顾醉生梦死”形容清国留学生丑态。理解教材和撰写对联巧妙结合,抓住了人物形象,也把握了作家的好恶,既服务于语文教学,又渗透了对联知识,一石多鸟。
珠联璧合出奇偶,含英咀华谱新篇。抓住机会,适当引导,品味創造,随着一幅幅对联的诞生,理解更加透彻,学生文学素养也会渐渐提高。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