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泉 李小利
在新课改理念下,作业设计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庸,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样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积累的过程,也是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如何设计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愿意做、喜欢做的作业,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作业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同一个班级里,因为文化环境、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以往教师布置作业,要么是随堂练习作业,要么是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形式单一,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作业练习,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因为长期无法正确完成,受到教师的批评,最终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就不能“一刀切”,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我对《时、分、秒》作业设计:
(一)基础题
1.钟面上最粗最短的那根针是( )针。
2.时针在钟面上走一大格是( )小时,走一圈是( )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 )分,走一大格是( )分,走一圈是( )分,也就是( )小时。
(二)中等题
1.在( )里填上小时、分、和秒。
(1)做数学作业只要20( )。
(2)一天的睡眠时间要达到9( )。
2.在( )里填上“>”“<”“=”。
2时( )100分 1时( )10分
1时( )100分 6时( )60分
(三)拓展练习
1.记录1分钟你可以做哪些事。(实际感受1分钟有多长)
2.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出现了“9:20”。(24时计时法渗透)
二、作业设计要具有兴趣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穿插在数学作业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學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游戏式作业
以前我们多以书面作业为主,根据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玩游戏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内容,特设计游戏式作业。游戏作业带有“玩”的色彩,学生在游戏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是学生最喜欢的数学作业。如,教学完《图形的认识》后,可以设计“摸一摸”“拼一拼”作业,在这一活动中,认识了这些物体的名称,初步感知了这些物体的特点。课后,学生之间玩一玩,进一步巩固立体图形的特征。如,圆柱、球易滚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用数学语言与合作学习的能力,由此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作业是一个游戏、学习的乐园。
(二)趣味式作业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趣味性作业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其趣味性,把知识点融在情景之中,使学生在“趣”中学,“趣”中练,由旧“趣”促新“趣”。如,在教学《6~10的认识》后,我设计有以下几题:(1)在0、1、2、3、4、5、6、7、8、9这10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数字是( )。(2)你今年( )岁,再过两年,你就( )岁。这些源于生活的、不拘一格的数学作业,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在减负提质的背景下,我们的数学作业设计不能再是那些形式单一、脱离生活实际、缺乏创新意识的作业,不能再让作业成为学生的“痛”。总之,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每个教师的心愿,我也将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创新,勇于探索,设计真正能够减负提质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