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亭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源于儿童现实生活,又高于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新的“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近儿童的生活”;另一方面,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该课程的实施,要把儿童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引导儿童在体验中提高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为一生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一出发点,我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知美丽地球,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品德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在《只有一个地球》这一单元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以“美丽地球”为主题,课前将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组为“社会实践组”,他们主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调查我们身边能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地球的美丽;第二组为“网络资源组”,他们主要通过网络收集和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和资料;第三组为“创意设计组”,他们主要是根据自己对地球家园的认识,创造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模型等。学生兴趣盎然,自发地参与到不同的组别自主开展活动,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在课中,我引导学生分组将他们的成果予以展示与汇报。一张张青山绿水、浩瀚无穷的地球全貌,一幅幅油菜花飘香、小河蜿蜒流淌的家乡图,一首首激情昂扬、震撼人心的美丽诗篇,在带给学生无数的惊喜与感动的同时,也为他们自发地保护美丽地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沧桑地球,引发学生深思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提高认识,指导行为,培养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在第二环节,我以“沧桑地球”为主题,将学生分为三个调查小组,分别以“不堪重负的地球”“日益贫困的地球”“衣衫褴褛的地球”为内容,先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再分组汇报成果,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中,心灵受到震撼。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地球已是满目疮痍,进而迸发出一个发自内心的呼声:“我们一定要保护地球母亲!”
三、唤醒生活经验,呵护年轻地球,引导学生成长
实践体验是促进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养成的最佳途径。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兒童博物馆里就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在品德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在第三环节的教学中,我以“呵护地球”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他们自主设计与主题相关的活动。有的学生设计了“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有的学生发出了“人人植一棵树,地球就会成荫”的倡议,有的学生设计了“保护地球、从我做起”宣传语征集活动,有的学生设计了“保护地球”展览活动,在给别人讲解、倡议的过程中,也让他们自己更加深刻地融入地球母亲的怀抱,深入地感受到保护地球母亲是自己神圣的职责。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