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凤伶
摘 要:小学生不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科学、理性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而一些小学的教师或者家长也因为没有重视对学生在兴趣和方法方面的培养,因此就导致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偏低,从而影响了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针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并为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传统的小学教学方式和目的都只是为了给学生传授知识,但是很多小学生在学到这方面的知识后,根本不懂得怎样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将知识范围扩大,因此,如果学生想要获取更多知识的话,就只能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导致学生成为被动的接收者,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不但学生无法获得成长,连教师也会觉得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完全没有实现教育的初始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自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必须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學习气氛,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旦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并以此来解决其自身在学习过程当中出现和面临的疑惑。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有效地结合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开展多媒体情境教学,多媒体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语文《鲸》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鲸鱼在海洋中遨游的画面,这种画面通常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对鲸鱼的近距离观察,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再次进行课文讲解时,学生一个个都变得异常专注,然后教师就可以在一旁引导,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就自然形成了。这种类似的课程就要求教师必须经过精心的设计,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是其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尊重和解放,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促使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要保证学生能够保持自身独到的见解和想法。特别是小学生,小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因此其所受到的限制也就比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肯定,这样才能保证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学生自主阅读是其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各种思维和感官的复杂心理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他们学习的文字数量的不断增加,阅读最终成为其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自我成就感
自我成就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学生都喜欢被教师认可,一旦学生获得认可,就会产生一种浓厚的成就感,这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和表现。
三、教师做好激励行为,不断增强学生自学信心
学生都希望自己被表扬,可以这样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生不想当好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教师的表扬和激励,而表扬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样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很多。学生一旦受到表扬,那么其在小学的课堂表现也将越来越突出。同样的道理,假如课堂当中有部分学生正在扰乱课堂纪律,如果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必将导致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甚至直接出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情况,从而产生一种严重的逆反心理,不但不会改正,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直接成长为一名典型的“坏学生”。不过,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鼓励来激励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必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那些做得不好,或者是犯错的学生也同样非常渴望获得教师的表扬和肯定。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受到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点,对学生的管理多一点鼓励和赞扬,这样学生比较热情高涨,极大地增强自身的信心,可实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激起学生自学兴趣,挖掘学生潜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做好激励行为,不断增强学生自学信心,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安维民.数字化学习环境下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
[2]王坤,郑晓边,郭敏慧,等.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04).
[3]王改梅.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