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勇
摘 要:从创意设计、具体实施、达成有效三个方面以案例的形式对“穿越”这种活动方式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做一简要阐述,期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与掌握这种活动方式,实施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穿越;小学品德;历史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到高年段,历史教学版块出现了。过去与现在,这种时间上的距离感使得教师与学生都感到课程离生活远了,教学变得困难了。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消除这种距离感,让学生“回到过去”,即通过“穿越”让儿童作为一名历史的“亲历者”与历史中的人、历史中的事展开“对话”,让他们经历一个“相遇”—“感悟”—“理解”—“升华”—“内化”的过程。在体验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感中进行个人道德的建构。基于这种思考,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二课《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教学中运用“穿越”的形式进行了实践性的操作。
一、设计:构建“穿越”的通道
《筑起血肉长城》这是一节涉及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内容的品德课,对于今天的儿童,基于今天的生活,他们无法体会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的民族耻辱,也不能理解当年无数中华儿女为什么要不惜用生命保卫国家,以及当年中华儿女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唯有通过“穿越”的形式,让儿童回到过去,回到那个年代,直面历史,方能激发起他们对祖国的爱,并以伟大的中华民族而自豪。
当然,“穿越”不是说穿就穿,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构建一条“穿越”的有效通道,即找到过去生活与现在生活的联系媒介,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对教材的研读,笔者选择了国歌,这是因为国歌是儿童学校生活每周都要听、都要唱,与学生的现在生活密切相关的。同时国歌又是在抗日战争的硝烟炮火中诞生的,凝聚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这就成了联系现在与过去的最好的纽带,带着对国歌歌词的好奇与疑问,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了“穿越”之旅。
二、实施:来到过去回归现在
1.在国歌声中开启“穿越”之门
播放国歌旋律:
师:这个旋律你熟悉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
生:国歌。
师:对国歌,你了解多少?
生1:我知道这首歌是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生2:我知道这首歌原名叫《义勇军进行曲》。
……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义勇军进行曲》有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视频)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歌词,你有什么想问的?有什么想了解的?
生1:我想了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是什么意思。
生2:我们为什么要筑成血肉的长城?
……
师:要想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就要回到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2.在国歌声中直面历史细节
师:阅读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形式图,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在1937年以前日本就侵占了我国大片的领土。
师: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就一步步地蚕食中国,先是台湾,后是东三省。
生2:我发现从1937年7月7日到1937年12月22日,短短的5个多月的时间,从北京到杭州的大片领土就被日本侵略者所占领。
生3:从图中我还知道在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师:超过30万同胞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
师:短短几个月,大片土地丢失了,形势危急啊!日本侵略军的野心仅仅是这一片土地吗?他们接着还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生1:他们一定会继续进攻,占领更多的地方。
生2:他们是想占领全中国。
生3:他们在侵略的过程中一定会杀害更多的中国人,制造更多的大屠杀。
师:第二次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在这最危险的时刻,再听到这首歌,它在呼喊什么?
生1:它在呼喊我们奋起反抗,不要做奴隶。
生2:它在呼喊我们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
……
师:就在这国家最危难的时刻,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召唤下,你会做些什么呢?
如果我是一个军人,我会……
如果我是一个诗人,我会……
如果我是一个学生,我会……
如果我是一个老人,我会……
如果我是……我会……
师:在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面对侵略,面对暴行,中华儿女没有屈服,无论是在前线的军人勇士,还是在后方的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了血肉的长城。(第三次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3.在国歌声中回归现实生活
师:抗日的硝烟早已散去,在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这是为什么呢?
生1:这是让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生2:这是提醒我们要警惕日本人,他們现在还想占领我们的钓鱼岛呢。
……
师:读了这首诗,也许我们会有更深的感悟。(出示诗歌,学生齐读)
(有一种精神叫自强!它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服!有一种精神叫团结!它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有一种精神叫牺牲!它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有一种精神叫坚韧!它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抗争到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爱,对前辈的敬仰和缅怀,再次唱响我们的国歌,表达我们的心声!
第四次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在师生齐唱中结束全课。
三、反思:如何让“穿越”有效
通过本课的教学,笔者认为“穿越”很必要,但“穿越”不简单。
1.“穿越”应是一种主题事件
教学中的“穿越”是为目标服务的,因此“穿越”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形式的噱头,而应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主题事件。
所谓主题事件,从特征而言,它以一条主线引领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方向、路径和阶段,赋予了课堂教学的活动以及意义,确立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从形式而言,主题事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有活动过程、有始有终的一个行动过程。从价值而言,主题事件让师生在课堂上依据特定主题而经历、演进连续、连贯的事件过程。学生每经历一次主题事件过程,就是一次人生阅历的丰富,一次做人品质的提升。
2.“穿越”应是一种文化延承
教学中的“穿越”是有目的的,它应是一种文化延承。因为历史是一种承续,它承续着自然与文化的积累与沉淀,每个人都在这种积累与沉淀中生成,无论是我们的生理构造与形态,还是文化心理与习性,都是历史的进化与演进的结果。它确确实实存在于当今每个人的生活与生存之中。
因此,文化穿越实质是过去与现在的“同构”,教学借助此找到了进入儿童心灵的通道。当儿童在穿越中直面历史,尤其是直面历史细节时,一个个与儿童同构的活生生的生命体就站在儿童面前了,儿童就可以与“历史人”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儿童的生命在与“历史人”的融合中就会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达到“引导个体理解自己所在世界的过去,理解自己文化的由来,与自己文化的过往发生意义的联结,让自己所在文化的过去之光,照亮当下及未来”的目的。
3.穿越应是一种真实呈现
教学中的“穿越”形式是虚拟的,但教学是真实的,历史是真实的,儿童的体验是真实的,它应是一种真实呈现。
首先,“穿越”应源于真实的生活。它作为一个主题事件,其选择和设计必然源于儿童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是一些典型的,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唤起学生诸多的道德感受和认识的生活事件;其次,“穿越”让儿童所直面的历史应是真实的,无论是教材所选取的历史素材,还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对历史资料的多元呈现与处理,都是真实的,都必须体现历史的必然性;此外,儿童对历史的体验应是真实的,教师要善于借助時尚的影视作品、传统的图片与实物,营造一种真实的历史情景,儿童在与“历史人”的对话中,会自然而然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多感官地感受、体验,设身处地地思考,忘记了虚拟情境,充分地享受学习的过程,使儿童在体验后所得到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穿越”无疑是实现历史与现实对接不可或缺的纽带,但是在教学中不能为了穿越而穿越,它应是主题的、文化的、真实的。只有这样,小学品德课历史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孙彩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文化意涵[J].中小学德育,2013(2):5.
[2]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对进一步开展课程研究的一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