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质提问设计的案例研究

2015-06-17 00:01:10马小飞
新课程·小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试教句式预设

马小飞

《学记》中“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小鼓,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会丧失答问的信心。本学期针对“低年级优质提问的设计”这一切入点,我开设了课题研讨课《认识方向》,经历了一课三磨的过程,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以及学会在平面图上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展开,认识四个新方向东北、西南、东南、西北。

【第一次试教】

一、常规积累

1.小朋友现在面对的是教室的哪个方向?平面图上是怎么表示方向的?

2.出示部分主题图

提问:谁能说说汽车站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少年宫、电影院、火车站呢?

二、开放导入

1.认识东北

这里还有一座建筑物。(在黑板上贴出超市)谁能说一说超市在学校的哪面?

你是怎么判断的?

2.认识西南(出示公园)

公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追问:为什么呢?

3.认识东南和西北(出示:体育场和人民桥)

还有两座建筑物,自己说说分别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4.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哪些方向?这些方向又是怎样确定的?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方向》。

5.游戏

请看主题图说一说,我想去学校的( )方向,那里是( )。

生边说边取下主题图,还原八个方向的本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想想做做1

我国古代人民也很聪明,发明了指南针辨别方向,(出示)你会填一填吗?

(1)填一填;(2)集体交流。

a顺时针依次填写。b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再其余方向。

c根据相对方向填写。北?圮南、西?圮东、东北?圮西南、东南?圮西北。

巩固讲解新的两组相对方向

2.想想做做2

出示图。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小动物找到家吗?

(1)独立完成;

(2)集体汇报交流。

3.想想做做3

(1)说一说果园分别在水库的( )面;

(2)填一填;

(3)集体交流。

4.制作方向板

将正方向白纸按图折成8等份,并填上方向,制成一个方向板。找到教室的北方,再利用方向板找到教室的四个新方向,看看四个新方向里有哪些物体?再利用方向板找一找你的好朋友在你的哪个方向?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一次试教前,我自认为重点问题设计还算到位。但是试教后,不足就开始一一浮现。主要问题有:

1.常规积累阶段没有关注长程设计:依据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设计发展性练习。其实制作方向板可以共分为两个步骤:(1)常规积累时初制方向板。在正方形白纸上填写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介绍名称。(2)巩固练习时完善方向板。最后补充四个新方向,完成方向板,再找四个新方向有哪些物体,以及自己的好朋友在你的哪个方向。正是由于第(1)环节的缺失,练习时方向板没能充分发挥

作用。

2.教学主干环节问题设计不够开放。本节课的主要环节在于認识四个新方向,所提问题思维含量不足,没有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失去了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原动力。具体操作时采取的策略又只有指名说、同桌说,仅限于“点对点”的交流,导致学生对四个新方向的认知层面不是在面的层次上,还是线或点。记忆时像背口诀一样,死记硬背。

3.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和简洁。不够精练体现在问题随意,老师的追问、转问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听不明白所提问题。不够简洁体现在老师重复学生的回答过多,且多为机械重复。课堂中采用了游戏环节巩固新知,可是关注了课堂呈现的热闹,却忽略了发挥游戏存在的本质:巩固新知。可见,教师课堂提问问题要经过仔细思考,预设和课堂即时提问都不能太随意。

【改进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我作如下调整,为第二次试教做好跟进策略。

1.改进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

2.精心设计突破难点知识的大问题,预设关键处的小问题。

3.关注自己的课堂语言,尽量不去重复学生的语言,通过停顿等待、慢慢叙述、指名复述等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第二次试教后反思】

本次教学学生能依据已有的知识(东、南、西、北)自主阐述新的方向,指名复述与同桌互说的形式也大大改进了第一次“点与点”交流的不足,学生通过上述多种形式的思维表达,也促进了新知的理解,但是仍有几个问题需要突破:

1.教师教学评价语言还是比较繁琐,虽然有所改进,但还可以继续改变。

2.面对课堂生成,预设问题不够充分,出现随意提问。如,当教师想分享学生思维过程时,追问的问题是:“为什么?”学生有点不清楚问题指向,如把问题改为:“你是怎么判断的?”这样的问题更适合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

3.引导学生语言表达时,没有具体的范式,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失去了条理性。

【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整策略:

1.充分预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生成的各种基础性资源,通过肢体语言演示、指名复述、教师追问、句式引导等各种形式,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资源。

2.提供句式进行“仿例模说”,如,出示“( )在( )的( )面”,引导学生读图后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3.教师语言做到简约、精练,延长等待心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时间与空间。

【第三次试教后反思】

本次教学学生课堂表现出色,既能依据已有知识踊跃回答新问题,又能在学会新方向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详细描述目标所在的具体位置,如在青山乡水果园一题时,学生不仅流利地叙说了( )在( )的( )面;有的学生还进一步明确:“苹果园的东北面有( )”是指东面和北面之间所有的果园。句式+手势的引导,把抽象表达与形象思维巧妙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脚手架。

可以说,每次跟进的策略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课堂还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在后续的课堂中将不断调整……磨课让我进一步明晰: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优质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猜你喜欢
试教句式预设
基本句式走秀场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闲话“裸课”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江西教育B(2015年1期)2015-03-24 16:20:41
特殊句式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
学理论·下(2012年7期)2012-08-09 0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