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佩
“一次真实的经历,一份真诚的热情;一次生活的感悟,一份真情的感动;那份珍贵的收获,成就生命的精彩。”如果说那次记忆深刻的教研活动可以写成一首小诗,那这首诗就是我心底最真切的感受。
“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的阳光女孩,记住你了!”“噢,能背诵300多首唐诗的古诗大王,很有文采的小男孩!”……这是去年,我有幸参加县“真实、真诚、真情——追求品德课堂生活的生命精彩”教研活动的开头一幕。作为执教教师之一,我上的是三年级下册《世界真奇妙》这一课,刚才的镜头正是请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独特之处。在多次磨课后,它已成了众人的结晶,此时,课堂活动有序地开展着:有平淡中的小高潮,有预设中的细节处理,有意外生成的思维火花,都能在我的引领和调控下,化难为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整堂课设计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考考眼力、尝尝美食、唱唱歌曲、取取别称四种活动形式,初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格及多样性;“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争做礼仪小标兵”,学一学各国的礼仪,了解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世界之奇妙;“不探究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课外能和伙伴合作学习研究世界其他方面的奇妙之处,感受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从而更加热爱世界。
上完课,我心潮澎湃,是啊,这样的品德课才是一种享受:教师能做到“善待教材资源,精选生活资源,激活媒体资源,驾驭生成资源”,让这些资源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沃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真正体现品德课“生活性教学”的原则。
回忆起为这次教研准备的种种,感触颇多,深深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同时也从中感受到“教师只有真诚才能赢得学生的真情,只有真情才能促成精彩的生命课堂”。
“品德课难上兼职”,已经成为许多名品德教师的一大苦恼。作为一名品德学科的新人,我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每次外出听课学习,总是给我这个门外汉许多震撼:惊讶于每位上课教师主持人般的风采,能把枯燥的道理引领得那么自如;羡慕于上课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美的享受和新的洗礼。所以,每当校内有这样的展示课时,我总是跃跃欲试,可结果总发现自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欠缺。这次在教研员的推荐下,参加了县级教研课的展示活动,得到了更多前辈的指导,更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
于是,和组内成员商量探讨后,最终确定了课题,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世界真奇妙》。备课、制作课件、试教、修改教案……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忙碌而又紧张地准备着。首先,我认真分析了教材。《世界真奇妙》一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各大洲的一些国家,意识到地球上文明、物产、地貌的多姿多彩,并激发学生热爱世界、热爱文明的情感。初看教材分析,我就后悔了当初的选择,太难了!如果把课堂定位于“世界”和“奇妙”这两个词,那世界上无奇不有的事情简直多如牛毛,要通过短暂的40分钟课堂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接受简直是天方夜谭。再者,如果教师要搜集“世界奇妙之处”的资料,并做成课件展示,那会不会事倍功半,到头来上成一堂资料展示课或常识课?最终决定,把课堂定位于“在简单、有趣、新颖的活动中,让学生收获知识,又获得心灵的愉悦”。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世界上一些国家奇妙的事物,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的欲望,从而更好地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教研课前,我从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欲通过具有代表性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激,更好地了解世界;特地去外国料理店寻找特色食物,欲通过味觉的刺激,感受到世界各国食物之美妙;还学了一些国家的基本礼仪,如新西兰的碰鼻礼、西方的贴面礼等,欲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在活动中感受到各国礼仪的独特……准备中,我觉得自己时而成了科学家,时而成了美食家,时而成了外交家,时而又成了音乐家。同时,对试教班级的学生也作了要求:收集各国奇妙之事,可以是风俗人情、特色建筑、特有动植物等等。
一星期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课堂上美轮美奂的图片展示、学生的回答、师生的互动有序地进行着。没有让我难堪的意外和不知所措的偶然,但上完课后总觉得知其味而不知其出处。幸好,资历颇深的教研员和其他的几位老师,给我作了详细的点评,从细节上对这堂课做了更高要求的斟酌。字字句句切中要害,残留在我心中的那份“不知味”,似乎正一点点出味来。(1)教师备课应把课本真正利用起来。展示图片过多过广,重点不够突出,再加上面对的是三年级学生,他们的知识积累远远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标。所以,课堂出现了“优秀生唱主角,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中等生、学困生场外客,雾里看花人云亦云”。丢弃课本于不顾,取而代之是“拔苗助长”式的脱离教材而教,只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作秀,而非学生真正需要、真正可以接受的。(2)学生搜集的资料没有真正应用起来。他们完成了“搜集一张有字有图的‘纸”,却没有做到内化为己所有。因此,看似热热闹闹的同伴互动中,出现表述不清、浪费时间的现象,真正能从中分享给他人、从他人处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品德与社会》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资源,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既然学生收集了如此多的资料,那如何内化、互补资料,就需要教师责无旁贷地调控、引导。(3)生生合作中,需要活动规则来制约。如,品尝美食这一环节,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学生明显过于兴奋,早已将品尝的目的抛到九霄云外了。再加上食品种类摆放过多,美食是尝够了,可知识呢?试想事前有要求,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做到浅尝辄止,又品出奇特之处,那千方百计寻来的食物也不枉被一扫而空了。
感谢我的同伴,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让我对这堂课又有了新的认识。根据他们的建议,我连夜对教学的细节做了改进:以书签为载体,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以“奖书签—学书签—赠书签”为课堂主线,既体现了教学特色,又实现了知识共享。同时明确目标,缩小范围,把“世界奇妙”分成建筑、美食、别称、礼仪四个清晰的板块:以教材知识为主,既让优秀生吃“饱”,又让中等生、学困生吃“好”。在学生合作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合作要求,组长把关,组员配合。
之后,我又进行了反复试教。“一堂好课就是这样磨出来的”,经过一次次的课堂演练,课后的评课、反思,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用自己满腔的热忱,不断地学习、进取,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活水”;只有集体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更清楚、更快速地发现自己成长中的不足,更快、更高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正式上教研课了,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作为一节研讨课,我达不到十全十美,但相信它能给组内教师带来一些启示,或认可,或争议,或疑惑,我知足也。课后,教研员和各校同行进行了交流、探讨,肯定了这堂课用生动、灵活、有趣的课堂教学诠释了本次教研的主题——真实、真诚、真情。能通过“书签”这个看似平常的课堂小礼物,贯穿起整堂课,使课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有效合理地利用,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老师对“品尝日本寿司和韩国泡菜”这一环节就有争议,“这些不贴近我们平时课堂的做法,是否是作秀之举呢?难道每一堂家常课,教师都会有精力去实现这些理想中的资源吗?”感谢他们,给我们的教研新的思维火花,老师们在一次次的争辩中,对品德与社会又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说这次教研活动给我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磨炼的平台,那先前的一次次试教和反思,则只是用真诚收获了一份真情;而最后一次的正式教研课,在赢得学生的真情外,我还赢得了听课老师的真诚帮助和指点,成就了我生命课堂的精彩。
感谢教研活动,让我明白了一個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集体的支持帮助、专家的引领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一样的声音”。我会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品德课,把握每一次品德教研机会,让我们的品德课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