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剑秋
仿笔,亦可叫做“仿写”,一般指仿照给定的句式写一句话,或者仿照文本语段写片段等,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一种写话练习。通过仿笔,学生得以摩挲言语形式,品悟文本内容,内化作者感情,实现由符号到意象再到意蕴逐层深入的过程。那么如何仿笔呢?
一、 于细节处精摹工描,借鉴抒写技巧
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如同茉莉,语言朴实无华,意蕴却耐人寻味。作者将胸中之“意”用笔下之“言”传递给读者,像茉莉一样平淡真切的爱,融注在生活小事的平和叙写中,尤其感人。文章最鲜明的表达特点就是运用了多处细节描写。如何充分开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其言,得其意,悟其法”呢?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并揣摩“恬静的微笑”“紧握”“蹑手蹑脚”“布满血丝的眼睛”“清醒含笑的眸子”等关于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从关键词语中体会爸爸妈妈的爱虽然平凡却真挚感人。除此之外,环境描写在表情达意中更是“如雨入水,相融无痕”。
师:(出示语段:“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在这段话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有温度,有情意,读读品品,你能找出来吗?
生:“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这句中的“探”字用得很特别。
师:阳光,我们一般用哪个词来和它搭配?
生:照、射。
师:而这里却用了一个“探”字,“探”这个动作,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是一种特别轻柔的感觉。
生:让人感到静悄悄的。
师:阳光本无感情,一个“探”字却让它这样温柔,这个字的妙处可见一斑。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阳光像是来探望生病的妈妈的。
生:这样写,仿佛阳光也具有了人的感情,懂得轻轻地“探”进来,更衬托出病房的安静。
师:这就叫“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感情,这就是表达的艺术!
紧接着,教师设计了仿笔练习:“在父母之间、父子之间、朋友之间、师生之间……有许多爱的细节,请你也来捕捉一处,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景物等细节,描写这爱的瞬间。”有了课文作为“例子”,又从品读中经历了对文本语言发现、理解、迁移、实践的过程,学生的表达可谓水到渠成:
爸爸一下班,就忙着帮妈妈换水龙头。他拿起老虎钳,叮叮咚咚地忙开了,妈妈在一旁打下手。突然,传来一声痛楚的尖叫,原来爸爸的手指被锋利的铁皮割伤了,鲜血直流。妈妈急忙找来药和纱布,一边捧着爸爸的手轻轻吹气,一边心疼地问:“疼吗?”“不疼!”爸爸面带微笑,轻松地说。“别逞能了!十指连心哪!”妈妈一边说,一边小心翼翼地帮爸爸上药,动作是那样轻柔,仿佛照顾婴儿那般细心。柔和的灯光将他们紧紧相依的侧影投射在墙壁上,空气中弥散着爱的味道。
仿笔的设计,就如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表现生活和抒发情感的思路;同时,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到了一起,产生了共鸣。
二、于拓展处泼墨写意,参悟文体风格
仿笔,不仅仅局限于模仿文中某个精彩句子或经典语段,也可以通览全文,感悟作者行文的语言风格,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实现“语用”能力的提升。苏教版六上《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性文章不同,课文除了条理清晰之外,语言更显生动形象,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如何让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探究作者“怎么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就成为突破常规教学的关键所在。
首先,教师创设探究情境,“组织一支小小科考队,去丛林考察”,由此引导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思考的过程,关注动词“搬”“爬”“带”“走”,品析比喻句“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接着,教师引入《百科全书》中关于冰川推动石块运动的相关文字,进行比较阅读,由专业论文的严谨准确,对比感知科学小品文形象生动的语言特点。这个设计基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端于儿童内在的真实需求:渴望以“小小科考队员”的身份,将深奥的专业化语言表达得通俗生动;练习又紧紧依托课内所学语文知识,将表达的策略、技法融合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进行操练,反映出“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心理映射;此仿笔更体现了与作者的深度对话,在关注文本、揣摩语言、模仿表达这一系列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小品文就是科学与文学的结晶”,课文为学生提供了获得表达技能的一种必然途径。
三、 于陌生处轻拢慢捻,体察表达秘妙
阅读教学有一个核心追求,那就是“品妙涵,养趣味”。苏教版五下《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篇经典作品,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它独特的“秘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语言现象。这种别具一格的写法,在课文第13自然段尤为鲜明: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静心品悟,“作者是怎样把这种自由快乐写出来的?”关注到五个“愿意……就……”,然后教师出示了一段同样描写这些景物的文字:
“倭瓜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很是可爱。黄瓜翠绿鲜嫩,身姿苗条。玉米渐渐成熟,露出金黄的牙齿。”
学生在反复的比照阅读中,感受到以上语段虽然也很生动优美,但却不如原文语言那么贴切自然。原文要表达的情感是自由快乐的,所以语言也是质朴自然、轻快灵动的。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显得精准、妥帖,浅显而不单调,有趣不乏童真,把童年的自由和快乐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于情感的抒发而言,确实“非它莫属”。
至此,教师要求学生仿写一段话,想想园子里还有哪些景和物?它们又是如何的自由快乐?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许多活泼而生趣盎然的表达如清泉汩汩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