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向明
一、 忌“学习点”设置欠妥
大多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是由教师掌控的。这时,如果设置的“学习点(问题)”大而空泛,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学习时难免会有困难。倘若“学习点”设置得小而偏,又难以体现问题的针对性,学习目标就很难达成。
教师往往要根据学情,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找准合作学习的切入点,有时甚至要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题材来创设问题。
我觉得合理的“学习点”设置”应该具有以下特性——语言表述清晰,难度适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要尽量与教学的重难点结合起来,最终的答案来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回答时,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立场观点加以诠释或说明。
二、 忌“合作”分工不明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合作性”,它不是一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学习行为,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学习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这种学习方式倘若在合作时分工不清,会造成一种假象——表面上看似一片热闹,学习气氛热烈,实际上效果却不佳。
我第一次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提出了“交流讨论,文中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样的问题后,就让学生自由探究。结果,虽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足够多,还是没有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说出让人满意的答案。问题就出在合作学习时“分工不明”上——由于所提问题牵扯到多个自然段内容,跨度较大,同学们是在完全无序的情况下,进行着“伪合作”;有些问题因较简单,导致学生们重复地说;有些有梯度的问题竟无人涉及,总之学习效果很不好。
于是,再教这课时,当我又一次以上述“学习点”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的分工就注意细化了——我先让小组长分工探究,如每两个人一小组,探究其中一节或两节内容,记录员、小组发言人等分工明确,然后组内交流,最后,小组发言人整合成果,代表小组作全班交流。这样分工后,聚焦的问题更有针对性了,同学们说出的答案当然更加合理全面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工明确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帮助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必须强调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同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交流、合作的机会,特别要照顾那些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小组发言人的角色决不能仅限于组长或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如能采取轮流制为最佳。
三、 忌教者“谨言慎行”
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有些教者为了追求表象的“轰轰烈烈”,为了凸显学生的“自主性”,故意不对学生的讨论作出评价。这其实是教者过度的“谨言慎行”,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积极参与是非常必要的——要不停地走动,还要不时地停下来倾听,或作些辅导性检查……要及时将发现的问题——知识上的问题、小组活动方法上的问题、小组内达不成共识的问题等等,给予正确地引导。
在实施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扮好“组织者”的角色,训练学生如何组织同伴一起学习,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力求“自主”与“合作”互相促进,以发挥最大的效能。在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简单时,学生抢着参与,此时,教师就应教会学生学会“谦让”;问题有难度时,即使有学生能回答,但受“从众心理”影响,多数不敢开口,此刻,教师就要激励学生“主动”。“谦让”与“主动”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协调生生之间的学习关系,合作学习起来才更有效,即教师要扮好“协调者”的角色。
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火烧圆明园》一文时,就积极参与同学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在学习窦老师给定的两篇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时,教师提醒道:“读了两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可长、可短、一句话也行、一个词也行。”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却被烧掉了,很可惜。”“我恨透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圆明园本来就是中国的名胜古迹,却被他们破坏了,太可惜了。”“我感到很惋惜,因为圆明园是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可却在三天之内,就被英法联军化为灰烬。”“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毁于一旦。”……窦老师这样引导道:“听出来了,同学们读书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说明你们会读书,说明你们在读书的时候已经走进了圆明园。有的时候,我们读书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情感上,更重要的是透过这种恨、惋惜、毁于一旦的滋味,叩问沉淀在我们心中的一份思考,这可能是我们读书、学习语文最重要的目的。比如,同学们刚才说的那种感受,我们可能会想,圆明园被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思考,就会把情感沉淀在心中,变成一种最理性的姿态。”听完窦老师的谆谆导引后,同学们厘清了思路,重新投入到“合作学习”中……
(作者单位:徐州市睢宁县 官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