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爱云
摘 要:问题导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尝试。高中化学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注重教学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要点,并与教师积极互动。问题导学模式重新定位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将教学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实现了教学中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师生之间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构建起了高效课堂的“畅行”道路,实现了“以问题促学习”的良好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导学 探索 互动 情境 高效
近代教育家何子渊指出“置疑而求索,释疑而知新”,这句话诠释出“置疑和释疑”是获得高效教学的一条捷径。而问题导学模式正是这一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一般以教材与习题为主,学生也习惯于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然后被动完成,师生间的互动模式很难形成,而这也是多年来困扰化学教学突破的一个瓶颈。问题导学模式的引入,在强化师生互动的同时,利用问题进行“铺路”,使学生在层层问题的引导下找到高效“畅行”的方向。
一、以“问题导学”开辟探索之路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由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不断提升,其对探究问题来龙去脉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加,并且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问题导学的接受程度非常高。
课堂教学是以预设教学目标为前提的,问题导学模式的引入,能够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到教学重点,从而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不掉队”。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问题预设,使学生在预习阶段就接触到这些问题,了解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从而主动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由于已有知识的限制出现“知识盲点”,而这也正是教师的教学重点。在教师的问题预设中,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以“问题导学”实现“问题解决”可以说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典型特色。
例如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加酶洗衣粉为什么比普通洗衣粉效果好?”“为什么用温水洗衣服比冷水效果好?”在这两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对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件展开了思考,有学生提出“酶”这种物质会加速污渍分解,有学生则认为在温水环境中“酶”的化学性质更为活跃。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已经接近正确答案,但是对关键性的知识“化学反应速率”认识还较为笼统。于是教师进一步展示与“化学反应速率”相关的图片,其中有钢铁冶炼、钢铁生锈、橡胶老化、雕塑腐蚀等。针对这些图片,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哪些是化学反应速率的积极作用?”学生经过思考判断,指出钢铁冶炼中化学速率增加是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化学反应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问题导学模式使化学教学紧扣生活实际,也使学生意识到化学课不仅仅是一门高深的理论课,而且也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掌握一定的化学技能,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以“问题导学”构建互动之路
心理学专家指出,尽管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但是其判断力往往还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更为清晰的问题导向,这样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模式。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可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有助于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师根据问题的讨论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精讲,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疑点。师生之间通过问题进行互动,能够有效强化教学效果,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化学这门学科被人们认为是严肃、枯燥的学科,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带领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那么学生对于化学的看法将大为改观。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后,可以在上课前下发到学生手中,从而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针对性。根据教师预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了解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哪里。
而且,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导学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问题的提出是双向的,可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是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组成讨论组,进行学习讨论。学生在问题导学模式下能够自主探究教学重点,而教师可根据不同问题的难度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实现学生化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就像学生前进的过程中的一级一级的台阶,原本学生认为遥不可及的高度也可到达,并通过调节实现了“难度分解”。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后,其学习信心将更加充足,原本被认为“严肃的、枯燥的”化学课程,也将成为学生们探索化学世界的一条捷径。
三、以“问题导学”创设情境之路
在实施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一定要具备技巧性:注意问题提出的方式以及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问题导学中问题的提出,需要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出发点,更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被充分激发,进而跟随教师进入导学模式。
例如在讲述“硝酸”知识的课堂上,学生由于对这一物质接触较少,因此很难形成鲜明的认知。此时教师展示了2004年轰动一时的“福州硝酸泄露事件”的图片:现场有棕红色浓烟,很多居民由于刺鼻性气味引起身体不适,而消防人员在紧急援救中用大量石灰处理被酸液腐蚀的路面。根据这些内容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是什么物质形成了棕红色浓烟?这种物质的形成证明了硝酸的哪种化学性质?为什么用石灰处理被腐蚀的路面?”通过上述问题的提出,学生逐渐认识到硝酸的强烈氧化性和不稳定性,并认识到酸碱中和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福州硝酸泄露事件”的图片问题导学,学生对于抽象的硝酸的化学性质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从而加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导学的应用只有建立在“日常”与“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将问题导学视为常态,才能构建起活跃互动的教学氛围。通过问题归纳,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惯性。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因此,保持化学教学中问题导学实施的连贯性,也成为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基础。
问题“铺路”,高效“畅行”,高中化学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注重了教学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要点,并与教师积极互动。问题导学模式重新定位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教学中的知识点进行分层,进而将其问题化,实现了教学中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师生之间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构建起了高效课堂的“畅行”道路,实现了“以问题促学习”的良好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松才.化学课堂中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与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
[2]杨连瑞.化学教学艺术[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