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课题乾坤大

2015-06-15 21:24万晓霞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6期

万晓霞

摘 要: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紧扣文本题目,开掘其教学价值,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导质疑 融通课文 升华情感 历练语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B-0047-01

课文的题目是文本的灵魂,更是窥探文本内容和主题的窗户。如果教师能够紧扣文本题目,开掘其教学价值,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以课题为凭借,引导质疑

课题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浓缩,常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伊始,如果紧扣题目引导学生质疑,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阅读期待,充分调动学生研读文本的动力,可谓一箭双雕。

例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情绪爆棚:“孪生兄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又加上引号?” “题目中的破折号是什么意思?”“火星与地球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学生的这些疑问直接指向了文本的核心,反映学生对课题和文本的疑惑之处,为阅读教学重点设定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充分运用课题对文本内容所起到的辐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缜密的逻辑思维。从学生发现的问题来看,与文本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使得新课的学习水到渠成。

二、以课题为圆心,融通课文

课文的题目虽然字数不多,但意蕴丰富,不仅能够统领课文,高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将作者的创作思路清晰地揭示出来。

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时,教师就将课文的题目划分为“青海高原、一株、柳”三个部分,让学生从这三个维度介入课文。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课文哪些语段描写了“青海高原”的壮观景色,哪些语段凸显了高原之上唯此“一株”柳树,哪些语段直接聚焦这棵“柳树”,刻画了柳树独特的外形特征。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了文本题目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而实现了文本题目与内容的高度辐射,紧扣文本题目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有效梳理。

三、以课题为阶梯,升华情感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范畴。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文本的题目,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咀嚼品味,感受作者的基本价值和情感取向,为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感受能力开辟全新的道路。

例如,《水》这篇课文以童年家乡最为缺少的水为课题,将读者的思绪聚焦缺水的生活,呈现出人们对水的渴望。整篇课文围绕着课题“水”展现了“运水的艰苦”“洗澡的爽快”“沐水的畅达”三个场景。在总结课文时,教师紧扣课题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不大的泉眼却承载着整个村子的生活重任,一条漫长的道路,一副重重的扁担,无论是数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这是一条多么漫长的运水道路啊!

师:多少个日夜都没有水的浸润,多少颗心灵都在盼望水的滋养。终于下雨了,人们放下手中的一切,奔跑着、欢呼着,享受着雨水带来的愉悦和舒心,这是多么爽快的感觉啊!

师:水,成了家长看护的对象,这对孩童来说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每当母亲打开水窖,让那一股股清凉之水滑过我们每一寸肌肤的时候,孩子们对于水的渴望得到了满足。这是多么美妙的感受啊!

在教师深情叙述下,教师将原本抽象的语言符号转化为可以感受体验的鲜活画面,学生听之如临其境。学生在与教师相得益彰的配合之下,不仅借助课题完成了对内容的有效回顾,还将文本意蕴呈现的主体价值揭示出来,学生的情感在不断丰盈,语感能力也在升华中得到深化。

四、以课题为抓手,历练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本题目设置练笔内容,不仅可以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知识信息和言语的基本形式上,还给予了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个性化表达以宽广的渠道,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以课文中人物的对白为题,别具新意地展示了文本的主题价值。在课文教学结束之际,教师依据课题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考: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动物吗?回想一下,你是怎样保护这些人或动物的?根据自己从课文中学习到的写法将自己保护弱小的事情经过写清楚。

这一练笔的内容正是依据课文题目,引导学生将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有效对接,既帮助学生复习了课文内容,又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总而言之,课文的题目虽然短小,但能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善于与文本内容联系,开掘题目中的教学价值,就能依据所点之“睛”把握“龙”的整体,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周建国.巧用课题为语文课堂教学引航[J].教育科研论坛,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