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需致用

2015-06-15 21:23李菊梅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5年6期

李菊梅

摘 要:苏教版教材在每个练习中都安排了“诵读与积累”板块,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教师要从单元设置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细致品味,真正发挥这一板块的教学效用。

关键词:链接语境 品析玩味 聚焦语用 诵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B-0046-01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因此,苏教版教材在每个练习中都安排了“诵读与积累”板块,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运用能力的提升奠基。这就要求教师从单元设置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细致品味,真正发挥这一板块的教学效用。

一、链接语境,让“诵读积累”从静止向动感蜕变

(一)对接文本,将内容浸润于语境之中

练习中的“读读背背”如果仅仅就是朗读、抄写、默写,学生就只能掌握其皮毛,只是感知其字面之意,无法体悟其内在意蕴。如果将其植入文本情境,借助成语与文本的相互连接,就能使原本僵硬的文字焕发出别样的生命活力,水到渠成地体悟成语的价值内蕴。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练习4中关于盘古的8个成语时,教师没有单独教成语,而是在教学《开天辟地》一文时,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运用课文语言理解这些成语,如从“天地没有分开,像个大鸡蛋”明晰“昏天黑地、混沌一团”的意思,从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描写感受“大刀阔斧、开天辟地”的内蕴……如此教学,不仅强化了对成语内含的感知,还有效地再现了文本情境,事半功倍。

(二)配置图片,将内容置放于情境之中

教材练习中要求积累的素材都指向景物描写,不仅言语工整,而且富有诗情画意。如果仅限制在字义层面,学生不仅容易忘却,还无法深入语词内核。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引入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图文对照下,深入感受素材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练习1中要求积累的成语时,教师就充分将教材配置的插图利用起来。这幅插图景色秀丽,柔美月色笼罩下的高山流水、参天古木充满了诗情画意,整体远观甚为壮观。这幅插图与教材中的内容完美契合,相得益彰。教学中,教师将每一个词语的教学都复位到插图中,学生的思维逐步由抽象转为具体,不仅获取了词语内核,还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二、品析玩味,让“诵读积累”从理解向体悟突围

(一)在想象拓展中感知意蕴

苏教版教材中的积累内容,并不要求学生完整精确地把握,而将这一教学目标定位在整体感知、大致理解上。因此教学中,教师完全不必苛求成语的精确含义,而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依据成语展开思维的辐射,联想其形成的画面,从而以感性的视角触摸成语的本质要义。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练习3中的《水光接天》时,教师让学生借此联想:读着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茫茫的水面尽头,与天连在了一起,成为了整体;有的说:天笼罩着水,水映衬着天,天水相融,意境优美……这样教学,学生才能从素材的字面入手,逐步衍生词语的丰富内涵。

(二)在补充背景中体会意趣

除了成语,教材中还呈现了大量的对联、诗句、歇后语等形式多样的积累素材。在教学这类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下获得语言积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练习2中的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时,教师不仅引领学生理解了歇后语的表达内容,也将其比喻意义渗透给学生,教师还告诉学生这个歇后语出自古典名著 《三国演义》。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并没有将故事内容完全呈现,而是故意设置悬念,引得学生纷纷阅读原著,把握了这一歇后语的来龙去脉。

积累,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还感受到了内在的文化意蕴,对积累素材的理解从逼仄走向了丰盈。

三、聚焦语用,让“诵读积累”从内化向运用迈进

很多教师对积累内容的教学,往往只止步于对内容的背诵,而没有从语言习得的发展规律和最终归宿入手。正所谓学以致用,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绝对不能止步于原始的积累,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在学生积累内化的基础上,教师或趁热打铁及时运用,或历经生活情境顺势运用。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练习5中关于鸟儿活动的成语后,教师与家长联系,让有条件的家长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树林,做一回拍客。学生将鸟儿活动的各种状态拍成一张张照片,许多鸟儿一起飞翔,就取名为《成群结队》;有些鸟儿在枝头鸣叫跳跃,学生取名《欢呼雀跃》。

当然,语用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教师可以在课文学习中、习作表达中,甚至是教学刚刚结束之际,趁热打铁为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的语用训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沈争.从“读”开始的语文学习——指导低年级学生积累运用[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