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项脊轩志》《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指瑕一二

2015-06-15 08:56段庶勤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5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断句

段庶勤

【摘要】《项脊轩志》中断句在粤教版与人教版本中截然不同,文章从语意、音韵学角度阐述粤教版断句之不妥。《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强虏”好还是“樯橹”好。并对粤教版语文教材存在问题略陈固陋。

【关键词】《项脊轩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断句  用词  新课程改革  正道  统一版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57-02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谓是脍炙人口,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粤教版、苏教版等都纳入其中,成为必读篇目。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句话,在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断为“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解释为里里外外,多设置小门,墙到处都是。而粤教版、苏教版改为:“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解释为里里外外多设置小门墙,到处都是。改动可谓细矣,虽是一处小小的改动,却引起轩然大波,争论不已。

有人认为“门墙”原本是一个固定的词语 ,而人教版却把其生硬地拆开来进行断句与标点 ,是不正确的。检修订本《辞源 (四 )》、旧《辞海》 (合订本 )及 1989年版《辞海(中 )》均立有“门墙”词条 ,藉此可明“门墙”是一个词语 ,不宜拆开进行解释、断句和标点。 1989年版《辞海(中 )》2290页“门墙”词条下共有三个义项 :①……后因称师门为“门墙”。……②犹言家门或家门口。唐彦谦《夏日访友》诗 :“童子立门墙 ,问我向何处。”③犹门下。……揆诸前后文意 ,“内外多置小门墙”中的“门墙”之意义 ,显然比较适合于《辞海 (中 )》的义项② :“犹言家门或家门口。”“内外多置小门墙”意思是说 ,里里外外开设了许多小门口。甚至于拿出朱东润先生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简编本 ,下册)的《项脊轩志》作为佐证。但笔者总觉有所不妥。到底哪里不妥,下面试分析之。

要比较这两种断句的不同,必须先研究“置”这个重点词语。“置”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典》1998年版本中解释为一:赦罪、释放;二:放到一边、放弃;三:搁,安放;四建立,比如建立法律;五驿站。当可推测为第三种解释,解释为安放,设置。

“内外”,解释为里里外外,为偏义副词,重在“外”。因为室内不可设置门墙。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对于明代建筑之综述可知:建筑以尊严为第一前提,民众交通问题,非设计人所考虑者也。意思就是说,建筑设计以尊严为主要重心,现在在室内设置门墙,显然于美观无益;于尊严,样式有害,所以,分家后的地产划分,当以室外为主。而在室内设置障碍物,显然并不是明代所建立之建筑特色。否则,家族厅堂的威严荡然无存。

接下来谈一下“置”与“小门”、“墙”的搭配。

一:门可以安放,设置,但墙怎么安放?怎么可能?

二:假如承认粤苏教版之断句恰当,那么解释为“里里外外多设置为小门墙,到处都是”,那么“往往而是”所解释的“到处都是”,不与“多”相矛盾吗?已经多了,何必再多,再“到处都是”?所以这个“往往而是”应与墙搭配,而不是和“门墙”搭配。

三:从散文的韵律性考量,“墙”也应与“往往而是”搭配。“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人教版所断这句话用音韵节奏划分为:5—6—5,4—5—4。这样划分比较恰当,读来琅琅上口,而苏教版改后成为:5——7—4,4—5—4。前后音韵不和谐一致,因此粤苏教版不妥。

当然此类不妥,笔者认为还不限于此,例如苏东坡不朽杰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句,令人印象深刻。但是究竟是“强虏”还是“樯橹”各种选本不一,教材也不一样。在粤教版、苏教版中,是为“强虏”,释为“强大的敌人。但是在人教版教材中,作“樯橹”。

有些老师(甚至粤教版苏教版教材编者)这样认为,“强虏”比“樯橹”更直截平易。从表达形式看,“强虏”首先是“强”,直接显现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区区五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力量悬殊,符合历史事实。从表达效果看,“强虏”有明显的蔑视意味,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役,面对强敌,周瑜没有丝毫畏怯,反而闲雅得很,他,一派儒将形象,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操的80万大军给烧了,这里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成竹在胸、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笔者认为,“樯橹”一词,分别指的是大船上的桅杆和摇船前进的工具,在苏轼的词里是指代赤壁之战中曹操一方的战船,进而虚指曹操的部队。“樯橹灰飞烟灭”,指曹操的战船被东吴的部队借东风纵火烧毁,十分契合战场上的场景,同时也指曹操的部队被打败,这里,用“樯橹”二字,虚实兼顾,可谓深得诗的要领,且画面感很强。樯橹”二字,而“强虏”的版本或许是后来口耳相传中的误写,而这一误写之所以能流行,或许与南宋以后江南长期受北方少数民族欺凌而使文人潜意识地认北方的中原地区皆为“虏”地有关。

不同版本的编者和语文教师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争论如果可以有不同见解的话,那么作为正在求学的莘莘学子和他们的老师来说,东西南北的地区版本的差异似乎有些太大。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先生倡导“语文要走正道”。我想“正道”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教材版本可以不一致,但是一些基本篇目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注释内容应该一致。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是不是对现行教材也该有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呢?使新课标在规范有序统一的前提下展开,免得苦了孩子蒙了教师,让他们不知所措。

參考文献:

[1]牛致远·《项脊轩志》备课札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第Z2期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断句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妙用标点巧断句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