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传承对比与阅读方法浅析
——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二)

2015-06-15 15:40邱新建罗杰坤张春虎赵琳琳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中南大学本草

邱新建,罗杰坤*,唐 涛,王 哲,张春虎,崔 曼,3,江 菊,3,赵琳琳,郑 飘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8;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医科,湖南 长沙 410011;3.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神农本草经》传承对比与阅读方法浅析
——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二)

邱新建1,罗杰坤1*,唐 涛1,王 哲2,张春虎1,崔 曼1,3,江 菊1,3,赵琳琳1,郑 飘1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8;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医科,湖南 长沙 410011;3.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神农本草经》;丹参;柴胡;传承;胡随瑜

众所周知,《神农本草经》(下称《本经》)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但她却不像《黄帝内经》等被广泛传承,究其原因,可能与《本经》原本失传,后世本草著作甚丰,教材类本草混杂多样有关。因此,本讲重点讨论《本经》原本失传及阅读的问题,以利扩展学习视野,提高文化修养。

1 《本经》原本的失传与传承

上古时期,有关本草知识的传承主要来自《尔雅》、《诗经》、《神农本草经》,但这些经典的传承过程与方式则不尽相同。

《本经》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四世纪(战国时期),著作者不详,清·陈修园云:“《本经》为开天明道之圣人所传无疑也,张仲景、华元化起而述之,陶隐居之说不诬也。汉时去古未远,二公为医中之杰,遵所闻而记之,谓非神农所著可也,谓为神农所著亦可也。”[1]说明神农为古代托圣之名。《本经》原本失传后,古传本的佚文辗转抄录于各类本草及中医文献,或其他文史类书籍中。《本经》早期传承大概如下:公元前三、四世纪(秦汉)《本经》原本出现→公元六世纪初(梁)最早注本《名医别录》记载365种药→《本草经集注》载730种药→公元九世纪唐代《新修本草》载850种药。汉虽说去古未远,但《汉书·艺文志》却没有记录《本经》相关内容,说明班固兄妹也未见过《本经》原本。现存最完整的《本经》药品目录见于《本草纲目》[2]序列第二卷。

为了解释原本失传的缘由,不妨以《诗经》[3]作对比,也许能从另一角度帮助理解一些问题(见表1)。

由表1内容可见:(1)两部“经典”均非一人之作,均经几百年漫长岁月而成书,非短时期内完成,可谓“百炼成钢”,也因此造就了学术的源头与经典的神圣。(2)《本经》失传并非年代久远或文字变迁的原因,主要是使用范围,传承人及传承方式所决定。《诗经》先于《本经》几百年,却一字不差流传至今,而《本经》经后世反复辑注,才得以重现,而且只有少数人重视传承,得之不易。(3)随着公元九世纪唐代官修本草的出现,尤其是明代《本草纲目》刊行后[2],《本经》原著自然而然被疏远了。但《本草纲目》是综合性的本草巨著,完全有别于《本经》。后来的各种本草著作及现代的药典则更接近临床应用,也就成为现代中药学教材的主要蓝本。

表1 《诗经》与《神农本草》著作比较

2 《本经》阅读与中药学教材使用可互补,不可替代

自唐代《新修本草》,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至各个年代均有大量的注、疏、补证等本草著作,但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经典著作。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任何称得上“经典”的著作,均包含古圣成己成物的智慧与境界。阅读时,应首先想到的是“经”,譬如《诗经》首先是“经”,然后才是它的文字、历史和诗歌艺术。《本经》也一样,先是经,后为本草。这样讲的目的提示一个问题,如朱自清先生所言:“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4]。当然,朱先生倡导的是国学经典,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养的国民,至少对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4]因为文化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的阅读修养而来。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本经》是专业著作,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这也不算错,只是最低限度应当明白本学科的“经典”与教材的差异何在。经典的神圣包含了历史、文化与专业,代表学术的源头,弃之经典,学术就会断层,断层的学术如同没有父母的孤儿,生路更曲折,发展就会更加艰难。也不可能像背教材的条文,或翻阅药物手册那样去读《本经》,因为很难有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本经》被疏远,以至后来有些本草著作也已远离《本经》原意。当然,也有不少时尚新说。有些新说代表科学发展的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实用价值,但不能因此而替代经典阅读。经典在心悟,教材与手册在便用,两者之间互补则强,替代则弱。当经典读到或多或少领悟时,就是古为今用成功之日,学术发展之时,就是最好的收获与传承。

3 《本经》与中药学教材对比阅读举例

3.1 丹参

《本经》原文:一名郄蝉草,味苦微寒,无毒。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5]。

教材描述:入心肝经,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养血安神。治月经不调、心腹疼痛等。

上述文字对比不难看出:原文贯通人与物,并不拘泥于一病一症,有利启迪思维。教材充分体现了使用归纳,非常便用,但也极易陷入对号入座的思考。具体解读如下:(1)丹参色赤,入心走血,气寒泻火,味苦除湿。心腹所指为心与小肠之区,心有邪则烦,腹有邪则满,水湿不下则幽幽如水走声响,泻小肠而湿热邪气可去,烦满皆除。丹参色味均与心相合,能引君火下行使土温水不泛,所以治寒热积聚,积聚散则癥瘕亦可破,具体病证则不言而喻。(2)丹参现代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经验,可谓创新发展,几乎成了“活血化瘀”之代名词。尽管传统冠以“活血”二字的古方,如活血汤、活血饮、活血散、活血丹、活血通络汤、活血散瘀汤等17首方,无一使用丹参,但可从“破癥除瘕”、“血药良剂”、“功同四物”以及“治心包络血瘀”的论述中获得灵感,从而延伸出“活血化瘀”的用法。因此,进一步推断,丹参的清心泻火,主心腹邪气,可能对呼吸、循环及精神情志有广泛的作用,仍有待探索。

《本草杂咏·丹参》[6]云:“心腹邪气血中求,寒热积聚不须愁。君火下交烦闷少,功同四物未全收。”

3.2 柴胡

《本经》原文:一名地薰,味苦平,无毒,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5]。

教材描述: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肝郁胁痛、月经不调等。

上述文字可见,原文提出了肠胃结气,推陈致新,轻身等药效作用,方向明确,却无具体病证的限定,教材则非常便利的指出临床使用三大范围,具体解读如下:(1)《诸病源侯论·结气侯》云:“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7]柴胡气平,禀中正之气,源于其特殊生长过程,即于仲冬根生白蒻,于仲春生苗,于仲夏极茂,于仲秋成实,应阳气始生而萌,至阴气既平而萎,恰合少阳之义,所以为半表半里和解之剂。柴胡独入少阳胆经,而心腹肠胃,五脏六腑,十一脏皆决于胆,柴胡性轻,升达胆气,胆气条达,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心腹肠胃结气皆散,被誉为“肠胃之剂”。(2)柴胡不容诸邪,能复正气,四时中每时一变,各有一新,又谓“时剂”。

其功在气分,能引诸清气而阳道,在经主气,在脏主血,引脾气上行,散诸结气。配伍甚广,升提下陷有补中益气汤;三焦胆热头痛,胁痛有柴胡疏肝散;肝脾不调有逍遥散;月经不调有柴胡四物汤;情志不宁,动悸惊恐有柴胡龙牡汤;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有小柴胡汤等,临床应用无不与原文的“结气、邪气、积聚、推陈致新”有关。

《本草杂咏·柴胡》[6]诗云:“出阳畅化未离阴,助胆升腾陈亦新。疏土散结心腹顺,往来寒热佐黄芩。”

总之,《本经》原本虽因复杂的历史根源而失传,但经历代名家反复辑注,经典传承依旧。《本经》阅读关键在于充分理解经典与后世著作的差异及不同功能;阅读时不必拘泥某药治某病,或某病用某药,重在积累,心悟。只有对每一个术语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对每一味药的色形气味、寒热阴阳了如指掌时,才会领悟其中,尽传承经典之义务。

[1]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M].伍悦.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3.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

[5]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8-69.

[6]胡随瑜.本草杂咏[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

[7]清·邹 澍.本草疏证[M].张金鑫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5.

(本文编辑 李路丹)

The Brief Analysis of Related Issues on Inheriting and Reading the Sheng Nong's Herbal Classic——Professor Suiyu Hu regarding Sheng Nong's Herbal Classic(II)

Xin-Jian Qiu1,Jie-Kun Luo1*,Tao Tang1,Zhe Wang2,Chun-Hu Zhang1,Man Cui1,3,Ju Jiang1,3,Lin-Lin Zhao1,Piao Zheng1
(1.The Institute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08,China;2.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11,China;3.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Sheng Nong's herbal classic;salvia miltiorrhiza;radix bupleuri;inheritance;Suiyu Hu

R281.2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5.08.002

2015-05-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8120280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邱新建,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古典中药学、中西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罗杰坤,男,副教授,E-mail:luojk4314131@163.com。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中南大学本草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校庆文创产品设计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