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有一个方面的要求普遍被教师所忽视,那就是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促进教育公平,这也是教育本质的要求。要缓解数学学习中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应该以课堂为载体,铲除两极分化的土壤,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一、还原真实的情境
当下,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看起来五彩纷呈,其实收效甚微。不少教师都是搭建了一个空的花架子,学生从中没有得到真知灼见。以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为例,情境教学的设计应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原本学科味太浓、距离学生较远的素材,以真实情境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到知识的趣味性和数学知识生成的生活性,进而为学生提供活动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分数的再认识”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设计“猴子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将桃子分一分,从最初将4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再到4个桃子如何平均分给2只猴子,学会运用“几分之一”来表达。
学生进行思考后,除了个别学困生会存在疑虑,其余的基本都能答出来。
随后教师又可以创设“春游”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用多媒体呈现出春天外出郊游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看看图画中要去春游的小朋友们,他们带了哪些好吃的?”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一个蛋糕、一组矿泉水(2瓶)、一盘橘子(4个)。此时教师可以提问:“把图中的蛋糕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通过类似的真实情境引导,让学困生与优等生之间没有距离,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
二、还原真实的合作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于缓解两极分化有着积极的意义。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合作和交流,特别是进行有效的分组,一般来说,分组都是由多个层次的相互组合构成的。但是合作学习虽然一直在提倡,真正能将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少之又少。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抛开“有形无质”的合作,还原生生合作交流的“真”合作。
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四分之一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矿泉水(4瓶),要求四人小组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1.把这组矿泉水平均分给前后的四个同学,怎样分;2.轮流说一说,每人分得了这组矿泉水的几分之几。在分组的时候,尽量将学困生和优等生放在一个小组,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这样,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达到缓解两极分化的目的。
三、还原真实的引领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一直以来,不少教师都是在寻寻觅觅中探索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一句口号,成了日常教学里的英雄梦想。教师应该善于引领,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引导学生完成从“不学”到“学”,从“教”到“不教”的过程。
比如,在讲授“数的加减混合知识点”时,教师出题:“花园里原先有10朵花,后来又开了6朵,再后来被人摘走了7朵,花园里还剩几朵花?”刚开始接触数的加减运算时,学生如果单纯抽象理解该题,可能要思考一段时间。教师要想增强学生对该问题的形象感知,可以专门制作ppt课件,通过动画,对题目进行演示。通过形象的演示,学生可以看到,花园里一开始有10朵花,后来又慢慢开了6朵。再后来出现了一只大手,一朵一朵将花摘走,总共摘走了7朵,最后花园里剩下了9朵花。在演示动画的过程中,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列出算式“10+6-7=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数的加减混合知识,而且每个人都将ppt展示的画面印在了脑子里。在将来面对该类题目的时候,学生都能够较好地理解。
小学数学新课标强调“要引导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标的改革也基本上都是针对课堂教学形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方式就促进了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课标改革的结果只是让一部分本身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了发展。而针对后进生、学困生来说,这个教学中的特殊群体,仍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存在还是不可避免也需要加大促进力度。要想转化学困生,必须要做到耐心、细心,给予学生爱心和信心,才能使学困生和学优生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仇湖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