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摘 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要求其他方面要与之同步发展。其中,教育体制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爱国主义历史观的培养和起到人生导向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创新,才能起到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我们可以把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模式两者结合起来,融入于初中历史的课堂中,方能收到不一样的效果。本文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途径,力求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初中历史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创新
迎着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我国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对初中历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师要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进行创新,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基本,进行相应的创新。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尊重初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并了解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情况,在各方面都了解以后,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改革的成果必定是对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扩展有利的,对于学生历史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的增强,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情境教学和情感教学模式,两者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产物,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但传统观念认为,多种教学模式不能交叉使用,这种观念导致两者不能做到有机结合,形成互补优势,其实是保守的。
一、初中历史课堂存在问题
目前很多中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太单一,而他们往往是学校的教学骨干,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有些保守,导致不敢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宁愿让学生保持沉默,自己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越来越厌学,历史学科也起不到以史明智的作用。笔者将历史课堂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如下。
首先,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重形式而轻内容。很多教师也知道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历史教学,也能够进行情境的创设。但是,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进行备课,而只是关注于课件的下载是否精美,而并没有结合学情和教材的内容;在关注视频資料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候答的时间,这就造成现代化教学设备成了“花瓶”,徒有其表而不实用。
其次,重知识,轻感情。说教式的历史教学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那种一本教材和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起步到情感教育的作用的。教学中偏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价值观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这是与历史教学尤其是中国历史的学习是格格不入的。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和情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谈不上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二、创新途径
(一)创设教育情境
历史的精髓在于通过精彩的历史事件来感化学生,这是避免枯燥无味而又零散的知识点教学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学会通过自己对历史中的人和事件的情感来影响学生的情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要以激发兴趣为目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1.创设实物情境,可以向同学们展示某朝代的物品,或者是一段历史视频,亦或者是特定时代下生产工具等,让学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特定历史的人和物。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组织,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物古迹,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创设音乐情境。通过播放某些朝代具有代表性的乐曲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升华课堂的主题;3.创设生活情境。再古老的历史都是源于生活的。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理解特定历史时代下的人和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的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的主观杜撰。
(二)熏陶学生情感
教师对历史中的人和物是有着自身的情感的,这种情感,学生在上课之前是体会不到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利用自身的情感来熏陶学生,进行自身情感教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内容,通过情感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耀感,从而投入到历史的怀抱中。其次,有声语言是文史类学科的特色,教师要通过有声语言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调动,在语言的声调上进行变化,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突出不同的历史事件。如在讲到农民起义或者是反帝爱国运动时,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音调,从而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重视和关注,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变革产生的前因后果。
三、结语
历史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史来明智,了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以史明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提高学生的史学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被无限放大,所以,历史教学的模式必须要改变和作出创新,教师要勇于改进教学方法和创新,促成情景教学和情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去看待事情。
参考文献:
[1]唐旭.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
[2]任莲,张彧.浅谈创新教学模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3]张静.创新教学模式带来良性发展[N].江苏法制报,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