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富俭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故事 趣味 德育 疑问 时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117-01
在不少初中生眼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如果能讲述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如何选择运用故事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精选有趣味性的故事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也就是让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富有趣味性的故事,以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交往有艺术》(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要以礼貌为重,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以下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派人三次侮辱晏子,向晏子展现楚国的威风。晏子则用自己的机智和凛然正气,三次巧妙地进行反击,维护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这个故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还让学生明白:礼貌、礼节是人际交往的艺术,是否做到文明礼貌、彬彬有礼,不仅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和社会风气,也影响到民族和国家的尊严。这样教学,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精选有德育功能的故事
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学生开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它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功能。在思想品德课堂上,教师所选取的故事应该具备很强的德育功能。同时,应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师生在一种喜悦、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孝顺父母的道理,笔者选用了“亲尝汤药”“卖身葬父”等经典故事辅助教学。这些故事有很强的德育功能,不仅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也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三、精选有疑问的故事
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造来源于疑问。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精选带有疑问的故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多彩情绪》(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讲述了以下故事:在地理课上,小强逗弄小瑞讲悄悄话,小瑞本来是不说话的,但经不起小强的引诱与其搭话。讲台上的老师看见了,非常生气,于是大声训斥了他们。小瑞觉得很委屈,越想越难受,眼睛都湿润了。小强则大声反驳:“地理不是主科,听不听都无所谓。”讲完故事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老师的立场、小强的立场、小瑞的立场)进行思考:老师做法是否正确?小强的做法是否正确?小瑞是否真的受到了委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学生意识到只有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理解彼此的情感,才能化解师生之间冲突。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成功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精选有时效性的故事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精选带有时效性的故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真实感人的事),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跨越代沟》(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八年级上册)时,笔者讲述了以下故事:2011年,广东省河源市少年骆伟科的父亲病故,母亲罹患癌症。他只身一人沿着国道走到广州街道,擦皮鞋赚钱救母亲。骆伟科的经历教育了学生:父母养育孩子,孩子应该把父母的恩情铭记在心,回报父母之爱。此类具有时效性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故事,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品德理论知识。
总之,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选择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