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能
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55—01
一、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爱上作文课,爱写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是关键。第一,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学业水平的不同给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训练。题目的选择由易到难,“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课程标准》)这样切合实际,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写出自己的水平,认同自己,产生自信心。第二,激励与表扬,人最大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欣赏,不论成人抑或是孩子,所以,在作文写作的指导与讲评中,如果教师多鼓励、多欣赏学生的优点,无疑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每次作文的讲评,学生最渴望老师能夸奖自己的文章,作文本一拿到手总先看的是老师的评语和分数,因为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那么教师可以在评语上下些功夫,多写赏识性、肯定性、富有激励性和人文关怀的评语,尽量发现其文的亮点、闪光点,而不要用训斥或生硬的语言,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对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行为等问题也要及时引导。自信心有了,就会越写越主动,有了写作的欲望,才能将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真切地表达出来,才能进行创造性的表述。
二、寻找源头活水
第一,多读书。阅读是积累的基础,积累的东西愈多,写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课外知识丰富多彩,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学校图书积累材料。但农村的学生可阅读的书籍毕竟有限,加之交通不便,无法看到报刊杂志,而课本无疑是最亲近最廉价的资料了。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选材方法,积累写作素材。并且通过阅读,学生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第二,观察。新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我们所写的文章内容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流,文章犹如溪水,泉流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教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这些都说明观察是积累材料的捷径。
第三,勤写日记。写日记是一种练笔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表达,书写真情,将日记作为日后写作的题材。但很多学生写上几天就不写了,也有为应付老师检查,一次写几篇的。所以教师要勤检查,多鼓励,让学生乐写,认真写。
三、培养写作技能技巧
在平常的作文写作与讲评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循序渐进,精讲精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包括审题的能力,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构思立意的能力。另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还要融入平常的语文教学之中。
四、修改
作文写完后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修改。《语文课程标准》:“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改的能力。”“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自改能力是很重要的。自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作者基于对包括题目、读者和目的等方面的清醒认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修改才开始得到重视。教学生利用增补、删节或改变材料等方法修改草稿,仔细推敲草稿,更加突出文章中心、组织结构、内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与他人交流,进行互评,让学生对别人的作文发表见解,交流心得,借鉴优点,共同提高。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