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峰
(溪口社区学院,浙江 奉化315500)
提升市民素养,复兴社会文化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针对溪口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实际,溪口社区学院精心设计教育培训项目,供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市民进行选择,努力做到培训项目精品化、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市场化、培训时间灵活化。
农村社区以农林项目为培训载体,农科教合力为教育支撑,努力提高农民科技吸纳能力,增强新农村建设动力。根据溪口镇特色农业分布状况和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确定班溪片雷竹为主、溪口片水蜜桃为主、东岙片以花卉为主的技术推广项目。采用“一户带多户,多户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多村带全镇”的方式来推动农林项目开发,带动山区农民学文化学技术。
乡镇企业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职工技能素养为抓手,上挂科研院校,聘请专家教授,增强企业创新转变能力。当地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活动,以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技术、管理和思想素养水平,推动企业创新转变。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以打造品牌,提高质量为重点,推动产业向创新转变。
社区以提高市民文化素养、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为平台,开设远程网络教育、成人双证学习、太极养生、越剧艺术讲堂、广场舞等课程,引导人们快乐学习、幸福生活。如:“剡溪风景流动线”是一个创新型的群众性娱乐项目,这是溪口为探索社区教育群众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结合点,增加夜溪口的魅力,创新地策划推出了“剡溪流动风景线”这一道当地“土菜”,让夜宿溪口的游客和市民免费享受文化大餐。又如:学历教育是溪口社区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为农村、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用得上,可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深受社会各界欢迎。
溪口社区教育资源丰富。长效教育资源有旅游学校、社区学院、中小学校、幼儿园等10 多个单位。长效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文体中心有10 余处。即时性的教育资源有:桃花节、弥勒文化节等重大社区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内各种资源优势,合理利用所有资源能量,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单位和社区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其既满足社区教育多元文化的需要,又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溪口通过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逐步构成了“政府—教办—村(社区)”三级组织网络,镇政府为社区教育做好规划制订,经费落实等服务工作,社教办制订具体实施计划,辅导村级教育教学,社区(村)组织市民教育培训,开展各类活动。组织网络为市民学习提供制度保障。
溪口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基地,合理配置和使用这些基地资源是农村社区教育“溪口模式”探索的重头戏。一是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旅游学校和中小学校为骨干,市民学校、职工学校和其他教育基地为基础的三级基地网络。二是形成以示范基地为核心,农业创业园区为载体,农民生产基地为平台的生产基地网络,逐步形成“融示范——培训——推广”为一体的生产基地网络,服务农业优化发展。三是整合博物馆、文化宫、图书馆等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教育格局,发挥教育资源、文化资源、地域资源、人才资源功能的作用,共同培育溪口社会文化价值,城市文化元素、多元文化融合。
团队合力是一个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打造团队服务合力也是“溪口模式”探索社区教育发展的创新之作。
多年来,溪口社区学院根据学校教育自身特点,专业服务优势,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主动寻找合作伙伴,采用联姻对接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实现优势互补、联宜联姻、合作创新、共赢共进的目的,为当地培养出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与高等院校联姻,开展文化学历教育。与企业联姻,开展企业职工培训。与农科联姻,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与农户联姻,开展实用技术推广。
“溪口模式”把“联合开发,科教兴农”作为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不断加大教育科研力度。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契机,加强课题研究,促进社区教育服务水平的提高。合力扶持新生事物,溪口社区学院十分重视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先后成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竹笋专业合作社等。聘请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胡仲义博士为首席专家,成立了由成人学校、农贸公司、雷竹示范户组成的“雷竹夏秋季出笋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组。根据实验项目的成果,溪口社区学院为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了多类型、多角度的课题研究,其中,《“示范户辐射型”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获得宁波市第二届职成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了社区教育模式。
“溪口模式”通过项目培训,带动了单位员工团队协作精神、同心合力素养的生成。学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明显提高,创新合作意识日益增强;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已经成为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已经成为广大农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溪口模式”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了单位员工合作创新、团结共事的理念生成,营造了“想做事的有机会,能做事的有舞台,做成事的有地位”的工作环境,提高了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协调能力,提升了整个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溪口模式”虽然在溪口社区教育实验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创新。如农村社区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成教、职教、普教和企业的沟通,如何加强政府财政投入和制度保障解决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如何进一步研究教育培训的途径、内容与方式以及建成集“政府引导、项目开发、教育培训、服务管理”为一体的社会化培训服务体系,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创新的课题。
[1]赵志强.我国农村社区发展及存在的若干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2]诸葛鹏.农村社区变迁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1.
[3]王晓鸥.构建农村和谐社区的实证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1.
[4]陈圣龙.农村社区组织管理体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5]熊真.农村社区文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6]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兰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