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阅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11 07:27刘依平陈俊钊
文教资料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应用阅读

刘依平 陈俊钊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颇具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传统意义上的将这门课程涉及的概念、原理简单化和知识化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该课程所设目标。通过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完成阅读、点评学生阅读效果、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问题等方面的作用,阅读对于“原理”课教学而言是一种非常有价值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阅读 教学应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一门颇具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通过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在选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完成阅读、点评学生阅读效果、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問题等方面的作用,阅读对于“原理”课的教学而言是一种非常有价值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公共政治课虽几经调整,但直至笔者读博期间,仍深感学校开设的公共政治课程不乏枯燥乏味。尽管最终的考核形式不再是本科期间的那种卷面考试,而是改成撰写若干篇小论文,但被考者的敷衍心态绝非个别现象。因此,待到现今,笔者身为高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师,面对台下刚刚离开高中校园不久、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时,仍直颇感压力巨大。一方面深知这些课程向来不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确信这样一句话:只有差老师,没有差学生。

总体而言,虽然上至相关政府部门,下至一线教师,都在不断地反思和改进包括“原理”课在内的公共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但是经由小初高的多年政治教育,大学生对公共政治课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显然都是偏低的。就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亲身体验而言,这一现象在非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本科生群体中尤其明显。某些学生来上课只是因为担心任课老师会点名,进而影响平时分;看教材则只是因为考试需要过关。至于理论性颇强的“原理”课中涉及的各种基本概念和原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知识化、简单化和机械化的理解上。

在老师这一方面,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讲授,都是把一大堆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要求学生接受。但实际上,有相当多的结论,某些任课教师自己都不甚了解,所以看似随时能够信手拈来,实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与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相差甚远。《意见》中的第四部分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笔者认为,这种素质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正确,更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本身的相关专业知识要过硬,否则谈何《意见》所要求的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

同时,对于很多结论性的话语,即使是那些对“原理”课缺乏兴趣的学生也能顺口说出几个。然而,深究一下,这些结论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只是一些口号。

诸此种种,困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大任务: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变,可以说仍前路漫漫。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切实推进此转变呢?笔者认为,阅读,特别是对于“原理”课的教学,是一种非常有价值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阅读对于“原理”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要求大学本科生必修的几门公共政治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颇具思想性和理论性的课程。

面对这样一门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在于,教材的内容要变成学生的认知和思想政治素质,其间既有一个教师如何运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创造性地施教的过程,又有一个学生如何发挥主体作用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学习的过程。如何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使这两个过程有机统一,相得益彰,收到成效,既涉及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又涉及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必须探索解决的问题”[1]。由此可见,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地把教科书上的众多概念、理论一股脑地塞给学生,显然达不到我们的课程要求。因为这种完全以任课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显然是将这门课程中涉及的诸多原理、概念简单化、知识化;而且过于零散,知识也存在断层。所以,我们必须反思以往的教学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单化和机械化处理。我们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该理论体系只有实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准确阐述和把握其精髓。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这套理论体系的实质的认识才能越来越客观和自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一门追求真理的学问,但即便是真理也面临论证的难题。在今日信息如此发达、获取信息又是如此便捷的时代,仅仅通过教材和老师的讲授,让年轻的大学生们接受乃非易事。马克思自己早就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要让学生信服,就要用理论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征服学生,同时允许他们根据他们看到的、听过的或者个人体验提出自己的看法。

也就是说,在“原理”课这门理论含量极高的课程中,除了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责任意识之外,还要学生参与教学。这种参与的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阅读,也就是要尽量地靠近和“回到”马克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浏览教材中那些经过高度浓缩的结论上和听老师课堂讲解上。因为只有学生本人通过阅读“原理”课相关的文本,才能真正感受到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势必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形成刻板印象,更会对照思考所处现实,因此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发掘出对今天的社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因此,笔者认为,必要的、良好的阅读是“原理”课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还能有效地借由阅读这座桥梁架起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中共同进步。

三、阅读在“原理”课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阅读什么?显然,对于非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无疑不是主要的阅读对象。但仍可以适当地选取一些有名的段落来读,比如马恩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至少就笔者的经验而言,某些学生在读过之后不仅自己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感受,比如感受到作者富有激情而又哲理深厚的语言,同时老师方面会有惊喜。

如果阅读原著对很多本科生的要求过高,笔者曾试着和学生一起阅读,比如关于马克思的传记作品。由于传记的学术性一般而言不是很强,而且它们往往会比较多地关注写作对象的私生活方面(好的坏的、广为人知的和少为人知的皆有),这些恰恰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感兴趣的。同时在“原理”课教学中补充展示馬克思人格魅力的教学材料,从而“把马克思理论魅力与人格魅力有机结合起来”[2]。这样通过还原一个真实的马克思(或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学生会更易产生对原本看似高大上的“伟人”的亲近感,自然对其理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当然,笔者认为,读一些比较通俗易懂的关于马克思所提概念或理论的评论性书籍或文章,不失为一种好的阅读对象,毕竟,还是有一些擅长此类写作的思想家的。比如《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可读性就很强。笔者就做过尝试:从该书中挑出有内在联系、同时刚好与教材所授内容切近的两章,然后每个小班随机抽取两三名学生利用两周的课后时间阅读,最终形式则是以PPT形式,就如同老师授课一样在上课时间向全班学生展示,结果发现即便是医学类的学生也能读的八九不离十。并且,由于事先已提醒过学生不能仅仅阅读这二章内容,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关于该书作者的相关讯息,或者是其他人对于该书的评论,因此笔者后来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能做一些高水平的自我发挥。

以上种种的阅读当然是需要任课老师引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给予那些认真阅读并认真写了读后感、展示也做得相当漂亮的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实际上的奖励,比如在期末最终成绩评定上适当加分。总体而言,阅读材料的选取是在认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潜在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基础,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为目标,借助有效的阅读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得到贯通,进而充实原有的关于公共政治课的知识及知识结构,掌握所涉概念和理论的逻辑架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无论是先前阅读材料的选取、阅读时间的安排、读后感形式的决定及对学生阅读效果的点评等都高度依赖老师。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在阅读文本的同时,要立足今天的时代与现实,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对接起来。毕竟,不是为阅读而阅读,所以必须引导学生逐渐把握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批判特征,进而为时代的生活与问题提供鲜活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2]魏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年会纪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113,1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遵义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招标课题《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实践性教学研究》(课题编号:F-61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应用阅读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