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

2015-06-11 07:27孟艳华唐路
文教资料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学习观教学观理论基础

孟艳华 唐路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应用步骤、学习观、教学观和师生观,由此构建了一种完整的教学模式,希望对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 应用步骤 学习观 教学观

要理解“支架”式教学模式,我们首先得从“支架”一词谈起。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支架”是喻指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建构意义的概念框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当前水平提高到潜在水平。“支架”式教学模式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认识或定义。罗森赛恩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向那些依靠自己不能独立地解决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多那得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看做是一种情境教学,即有知识的参与者包括老师能为一同参与的新手创造一种支持条件,以将新手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到更高水平。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相关文件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做的界定。在这些文件中,“支架”式教学模式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总之,学生依靠教师提供的“支架”,自己从事学习活动,最后撤走“支架”。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认知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早思想可追溯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交流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中,“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交流”是学习的条件和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2.“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研究如何正确解决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教学能加速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不应该指望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是美国学者齐莫曼、宾特里奇等在综合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有三个特征:强调元认知、动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及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步骤

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个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为若干步骤,每一步即是一个台阶,同时適度地逐步增加难度。

2.进人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脚手架搭成之后,教师可以运用设置悬念,实验操作,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工具把握好活动情景的创造,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中。

3.独立探索

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再让学生独立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提示,使得学生在“框架”中能够独立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

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通过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较全面、正确地理解当前所学知识,完成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体做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观,教学观,师生观

1.学习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并由此引发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变化。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条基本途径。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纳入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以丰富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从而创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引起认知结构的量变,顺应则会引起认知结构的质变。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总是这样一个同化与顺应的循环往复、平衡与不平衡之间相互交错的结构变化过程。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不应该由外部决定,学习也不是对外部准备好的信息加工;学习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创造性的理解过程,理解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建构现象做出解释。

2.教学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同时,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各异,在学习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促进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理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始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学习是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与新的经验相互作用而发生的。

3.师生观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合作关系。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学生,让学生多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逐渐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四、“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师生关系的度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宰”。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把握师生关系的度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支架”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支架”喻指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支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促进认知主体饶有兴趣地積极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这对我国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诚然,“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水平有限,笔者对问题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很不全面,望广大同仁志士不吝赐教,以便笔者进一步改正完善对此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二)一一关于建构主义理论.中国远程教育,1999(2):40-43.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孟艳华,唐路.浅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4.

[4]游郁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2004.

猜你喜欢
学习观教学观理论基础
新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观念的重新构建
《论语》学习观综述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基于人才成长的高职大学生学习观研究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诗心语文的“田园嬉乐”教学观
探析高中语文“实用说”教学观对学生的濡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