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东华
摘 要:作为人们观念形态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智力支撑;作为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来说,由于社会发育不完善、经济社会长期落后,人民群众生活普遍贫困、受教育程度低。要实现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法治德宏,谱写中国梦的德宏篇章,都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研究法治文化在德宏法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德宏文化州情积极探寻德宏建设法治文化的路径,从而推动德宏州法治进步。
关键词:德宏法治文化;存在问题;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C95-0 文化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可以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法治文化,是推动德宏文化强州的动力支撑,是德宏州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边疆,和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德宏篇章的必然要求。本文拟结合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谈谈对建设德宏州法治文化推进德宏法治进程的思考。
一、对法治文化的认识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法治文化源远流长,古已有之。早在《晏子春秋·谏上九》中就有:“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在《淮南子·氾论训》中也有记述:“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在电脑“好搜百科”中对“法治”一词进行搜寻,其解释则是: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实现,二者互为统一。
那么,什么是法治文化呢?法治文化是指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制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而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法治文化以培养法律信仰为核心,以保障公民权利为价值取向,以规制行政权力为重点。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撑,是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动力。法治文化是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监督和公民法律消费等诸多法治文明的综合体现,法治文化凸显了公平正义、崇尚法治的文化取向。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二、建设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法治文化是现代民主法治的灵魂,是法律和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实施法治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环境。社会主义法治不可能凭空产生,法律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受到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所有法律必然会经历社会成员相应的文化认同、做出自己的文化解读并最终接受遵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与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全体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坚持并遵循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先进的法治文化引领,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文化的形成,能强化人民群众從思维认识、自身行为等方面对法治生活的文化判断力和约束力。法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素,决定着我国法治进程和建设方向。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两项目标。法治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任何国家和社会一致追求的目标。加强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中国“法律制度”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已经初步完备,但在法律实施、监督等方面有待加强,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社会全体成员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把法治的思想、观念、精神、思维等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法治工作也只有上升到文化的层次,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确实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因此,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基础。
(二)法治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目标。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之基础和前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和必备条件,法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要建设一个自由宽松、公平公正,平等相待,协调友善、运行有序的法治社会,只有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法律必须要由人来遵守,仅有刚性的制度规约如果得不到社会成员内心的敬仰,制度也会形同虚设。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信仰法治、敬畏法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良好环境,营造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氛围,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德宏建设,
(三)法治文化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主动应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就必须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规范并有效监督政府权力,发挥社会治理中多元主体的作用,让民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充分行使在法律保障下的民主、自由权利,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唤起公民的法律文化自觉,必须积极培育法治文化,以此保证社会治理正确的方向,为社会治理提供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保持社会治理内生动力。只有通过法治文化的培育,才能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培养起社会成员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文化素养,使社会治理在“法治”理念下,真正实现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
三、德宏州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与缅甸联邦毗邻,境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各族群众(到2013年底,全州少数民族总人口598600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8.1%)。自1986年以来,德宏州通过“普法”(今年已进入“六五”普法收官之年),在法律宣传、营造法治氛围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德宏州建设法治文化面临诸多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法治观念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州经济社会成就巨大,但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还远。据德宏州相关部门统计:2013年末全州总人口124.50万人,全州人均生产总值18666元,而当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25083元,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41909元,德宏州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的77.4%,相当于全国的44.5%;2013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59元,而同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36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2013年德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4.7%,全国的73%);2013年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5608元,而同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614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德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农民人均的91%,全国人均的63%。由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各族群众生活贫困,受教育程度低。虽然从历史发展纵向比较成就巨大,但总体上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十分落后。由于经济基础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现代法律对接不善,使得德宏州各族群众遇事往往不是考虑应用现代法治思维解决问题,而是根据文化习惯采取其他方式。当权益受损利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各自通过亲朋好友、寻求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法治观念淡漠。
(二)受文化惯性影响,很多群众信“官”不信“法”
德宏地区历史以来直到解放前,中央政府长期在此实行土司、山官等特殊松散管理制度(在傣族聚集区实行土司制度、景颇族聚集区实行山官制度进行管理)。以傣族为例,傣族土司就是土皇帝,土司就是王法,土司一言九鼎。“人治”的文化惯性在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识里根深蒂固,群众“信官不信法”。受文化习惯影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不是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权伸冤,而是求“官”出面保护,或者双方自行了断。民族文化习惯意识与现代法治理念显然背道而驰。
(三)政府普法宣传工作尚需改进
德宏州通过“普法”工作,在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文化上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普法内容和宣传方式上尚存以下问题:
1、轻权利重义务
长期以来,普法内容上表现出自上而下的“管理”、“教育”的倾向,群众变成了被动、服从的一方。因而普法内容多以防范违法犯罪为主,强调守法义务。而对民众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获得主动维护自身权利的宣传内容非常不够。很多人遇事不知自己有何权利,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生冲突纠纷,怕字当头,不会通过诉讼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有些人干脆自认倒霉。
2、对法律内容宣传多,对应用法律的程序宣传少
在普法中,对群众的法律宣传过多关注法律法规条文内容,而对具体法律法规的程序宣傳不足,具体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程序宣传不足,不知道要如何操作才能维权。于是,一些群众一旦权益受损,宁可选择“上访”也不会选择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正当合法的权益。
3、缺乏“普法”的长效机制。普法的过程常常为“普法”而“普法”,往往象一阵风吹过,只注重一时的效果,缺乏深入细致的宣传引导,流于形式,这种短时效应难以收获具体实效,难在群众中产生深刻影响,必须研究解决普法的长效机制,结合德宏州民族文化建设的特点和优势,长期普及灌输、耐心宣传。
此外,还存在重理论宣传,轻法治实践教育的问题。普法中法律条文宣讲多,但结合执法、司法案例、让群众亲自参与法治实践的教育活动少,教育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四、推进德宏州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法治是一种文化,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育使之逐渐植入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应把包括法律思想、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培养德宏州全体民众良好的法治习惯,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立法、司法、监督的各程序、各环节中,在具体法律程序中,在参与法律实践中,使群众感受司法的尊严与神圣,接受法律的教育与熏陶。因此,我们要找准着力点,重视法治文化的培育,努力加快德宏法治进程。
(一)以基层为重点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培养群众法治意识
普法宣传教育是培育法治文化的重要措施,法治文化的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为前提,法治文化的建设应以切实提升公民的法治理念为中心目标,将法治内化为公民自愿自觉的行动,培养公民对法律的敬仰。社会主体对法治的尊崇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当前德宏州应充分利用“六五”普法以及法律实践教育活动,逐步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养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以促进法治文化的形成。全州各级领导班子带头学风普法,推动全社会普法用法,切实开展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乡村、商店的普法学习活动。
德宏州普法活动重点难点在农村,2013年全州乡村人口总数1013622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要依托并整合农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党员之家、妇女之家、民兵之家、老人之家、农民素质学校各种文化资源,开展法治学习宣传,培育法律观念。在德宏州新农村建设、基层党建、禁毒防艾等工作中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法治乡村、法治社区建设活动,卓有成效地培育法治文化观,建设法治文化。
(二)通过法治的公平正义来培育法治文化
要在全州形成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价值观,必须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法律只有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才能树立威信,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司法公正对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体系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法治文化的建立不但要以法律的存在为前提,更要以法律的公正实施为目的、为保证、为重点。法律的实施,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执法司法和公民群众的守法两个基本方面,但执法、司法者却处在决定和影响法律实施的主导方面。因此,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必须要有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在司法公平正义建设中助推法治文化培育。
(三)在全社会营造法治文化良好氛圍
1、要在全州上下营造法治文化良好氛围,把拓展宣传阵地作为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依托,发挥它们对不同受众全方位的普法效用,为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要努力形成法治文化建设的“信息化”“立体化”、“直观化”、“项目化”,多管齐下,宣传培育营造法治文化氛围:应开设、办好法制宣传网站,宣传法治新闻、设置网上学法、以案释法栏目;利用短信平台、咨询热线;办好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在全州范围做到报纸有文字、电视有图像、电台有声音、手机有信息,舞台有表演,书本有文章,生活有实践,遇事有老师,切实增强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扩大法治文化宣传的受众面。
2、要注重吸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治元素,并大胆借鉴和移植“外来”的先进法治文化。
要对本土法律文化采取“一分为二”态度,保留传统民族文化中优秀元素,对公序良俗加以传承,正确处理好道德文化和法治文化的关系。要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开展法治文化活动,在民族文化建设中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文化需要,引导发挥州内文化艺术团体及民间自发业余文艺团体的作用。围绕德宏州中心工作任务——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积极开展法治文化艺术创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赋予鲜活的时代内容,用法治作品感染、教育、说服群众,增强全州各族群众的法治文化修养,营造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良好氛围。
3、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着力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促进全社会知法、守法、用法。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文化观的真正形成,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逐步形成。在培育法治文化的实践中,必须进一步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和抓紧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法治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总之,德宏州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培育法治观念、建设法治文化任重道远。只有更加注重文化州情,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优秀民族文化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增强法治对全州各族群众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推进德宏法治进程,把德宏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边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德宏州文化局2014年工作总结》。
[3]德宏州统计局:2014年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手册。
[4]赵学民《试析对法制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