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婵
摘 要:“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在我国大城市试点二十余年但未得到广泛推行,本文探究了“时间银行”模式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基于北京市的调研,本文试图描述“时间银行”的发展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重新定位它的性质和作用。本文认为“时间银行”目前仍是其他养老方式的补充,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将来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独立存在。
关键词:时间银行;时间存兑;低龄老人;高龄老人;互助养老;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一、何为“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时间银行”指各年龄段的人参与各类服务项目(如小家电维修、自行车修理、理发、家教、健康咨询等)以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时,可支取时间享受同等时间的免费服务的志愿服务机制;狭义的“时间银行”指低龄老人(55-65岁)为高龄老人(70岁以上)提供服务以储蓄时间,待到自己成为高龄老人时可支取时间享受同等时间的免费服务的互助养老方式。本文探讨在老龄化的背景下,狭义的“时间银行”在我国能否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独立存在。
二、“时间银行”的产生背景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据《2014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6.55%,到2050年将达到总人口的1/3。我国的老龄化社会是在经济不够发达,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全,居民收入差距大,核心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情况下开始的,复杂的现实情况必然导致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走上多样化、差异化的道路。“时间银行”的出现为解决率先步入老龄化的大城市拓展养老方式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三、“时间银行”存在的合理性
首先,“时间银行”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低成本战略。“时间银行”通过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待将来这些低龄老人成为高龄老人时,从新产生的低龄老人那里获得帮助的方式实现了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形成了良性循环,能够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及社会的养老成本。并且,我国大城市中55岁至65岁的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赋闲在家。一方面社会有庞大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低龄老人队伍庞大,“时间银行”恰能提供一个机制联结健康的低龄老人和有服务需求的高龄老人,这无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低成本战略。
其次,“时间银行”与其他养老方式相比,也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满足养老需求方面。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表现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这三个方面,发展養老方式也应以满足这三方面需求为目标。根据养老主体划分,养老方式可以分为三类: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时间银行”目前主要出现在大城市,保障水平高,自我养老即使能够满足经济供养的需要,它也不能满足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养老需求。另外,核心家庭的出现降低了“家庭养老”的可能性,目前正在承担养老重担的“70后”、“80后”们也常常被工作、家庭、人际交往等事情牵扯精力,腾不出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还有一些子女选择将父母送入养老院,这些充其量能够满足经济供养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难以满足精神慰藉的需求。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使得养老方式由以家庭养老为主向以社会养老为主转变,“时间银行”正是作为一种社会养老模式出现的。
目前,大城市的养老保障水平较高,城市老人的经济来源相对稳定,经济供养的需求容易满足。并且我国大城市的低龄老人中,一大部分人身体健康,低龄老人的时间是一种无形的、相对公平和充裕的资源,若将其转化为有形的服务能够降低社会养老的成本。通过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方式,低龄老人能为日后自己的养老储存资本,同时时间记录也能激励低龄老人,因而他们可获得精神慰藉。高龄老人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生活照料,又获得精神陪伴。再者,低龄老人成为养老主力军后,可以改变社会对于低龄老人的认知,即低龄老人不再是人们观念里的“社会养老负担”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成为减轻养老负担的主力军。
四、“时间银行”的发展现状
“时间银行”自上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各大城市试点,早在2000年时,北京市的人大代表就有意将“时间银行”模式提上议事日程,由政府出面扶持其运行,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将其发展为一种新型助老养老模式。但是直到现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甚至部分地区的“时间银行”已经夭折。既然“时间银行”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为何发展地如此艰难?笔者走访了北京市曾经开展和正在开展“时间银行”的社区和机构,试图剖析“时间银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重新定位它的性质和作用。
五、“时间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时间不易精确记录。“时间银行”吸引志愿者的关键点在于“时间可以存储和兑换”,但是这两方面的落实情况都不容乐观。
首先,在时间的储蓄方面,如今多数社区和机构仍采用人工记录方式,先由志愿者自行申报服务时数,再由管理者核实后审批,记录和监督成本都高。社区里的老人有时碍于面子,即使加入了“时间银行”,由于他们认为邻里间的日常帮忙很正常,若特意去申报服务时数让许多老人面子上过不去。如低龄老人家里包饺子,煮好送给与自己结对子的高龄老人,这类服务是很难用时间去计算的,也不便记录。另外,不同的服务要求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技能不同,不同的劳动强度记录相同的时间未免有失公平。长此以往,可能会诱导低龄老人选择劳动强度小的服务,如陪伴聊天、打扫卫生、早晚探望等,而不去选择相同时间里劳动强度大的服务,如洗衣做饭、陪同看病等耗费精力多的项目。
(二)时间支取不易保证。其次,在时间的兑换方面,时间从存储到兑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在“时间银行”的开办之初,宣传口号是“今日的劳动换来明日的服务”,但是由于街道办和居委会权小责大,不能承担时间难以兑换的风险,因而不能保证时间一定能支取。十年之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居住在本社区、对社区事务充满热情的低龄老人为主,他们凭借个人魅力和奉献精神感染群众、推进工作,因此“时间银行”在他们的动员下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如今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以大学生为主,大多数并不是所在社区的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热情与之前的“居委会大妈”相比,稍显不足。并且,虽然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的日常事务千头万绪,既要做好本社区的繁杂事务,还要承接“上级”街道办分配的各项工作,繁重的工作量也使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无心推动“时间银行”继续开展。笔者调研时,一位居委会主任说:“我们办‘时间银行已经就是无私奉献了,我们就是志愿者,又如何能给参与‘时间银行的志愿者任何承诺和保证呢?”
既然时间的支取难以保证,那么如何激励低龄老人呢?一些居委会采用和社区超市合作的方式,为定期评比出的志愿之星、优秀志愿者们发放超市优惠券、打折卡和电影票等。当然评选也是有门槛的,由于上述提到的时间记录并不完善、实际服务时数往往大于被記录的服务时数的原因,很多积累了足够服务时数的老人享受不到应有的福利待遇,能够享受优惠的人寥寥无几。
(三)时间不能通兑通换。社区内的“时间银行”中的志愿者以低龄老人为主,这些老年人日后可能随着儿女迁往其他城市或本城市的其他社区,而目前的“时间银行”做不到时间在社区之间通兑通换,毕竟并非所有社区都有这一机制。可能出现“在一个社区存储了多年服务时数的低龄老人搬往其他社区后无法支取时间享受服务”的情况。这样不仅损害了低龄老人的积极性,也会降低还处在观望状态的低龄老人的参与热情。
六、发展“时间银行”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技术细节。“时间银行”应该制定劳动强度标准、服务时间记录标准等,力求时间记录规范、合理、统一。同时引入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目前的手工记录方式既不规范也不利于日后的联网工作。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保证服务时间认证的持续性,还可以为日后社区之间的联网、打破社区、机构间的界限、实现时间的通兑通换做准备。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记录服务时间,还可以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起到跟踪服务质量、制定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的作用。
(二)借力企业。既然目前的时间支取不易真正实行,居委会可以向社区内外的企业寻求合作,争取更多的赞助支持,以物质奖励的形式弥补激励机制的不足。例如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冠名权的方式寻求资金支持。对企业来说,无形之中为自己打了“亲民广告”。有条件的“时间银行”可以吸纳合作企业的员工成为开户会员,以扩大志愿者队伍,对企业和员工而言,他们奉献了爱心的同时也推广了品牌文化。
(三)鼓励养老机构开办的“时间银行”的发展。笔者在调研时发现,养老机构内开设的“时间银行”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社区“时间银行”因其发展在一个熟人社会当中,邻里之间相互帮忙是不好意思去找第三方登记时间的。另外社区内的“时间银行”需要有一个“能人”牵头运转,带有明显的“能人政治色彩”,一旦这个“能人”退出运行机制,如由于居委会换届、人员流动等原因不再管理时间银行,时间银行可能会慢慢衰落。如果机制中断,还在服务的人的志愿服务时数认证就会出现断层,影响其日后的支取。
从专业性、规范性、延续性的角度看,机构“时间银行”更具优势。根据调研,寸草春晖养老院的“时间银行”采取“双倍返还”机制,即每一名志愿者可将自己为寸草春晖养老院及其覆盖社区老人的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并储存下来,未来其本人或直系亲属(父母、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等)需要长期入住寸草春晖养老院时,养老院会将志愿者之前所储存的志愿服务时间双倍偿返。并且机构“时间银行”的管理员是职业人员,他们的更替不会影响“时间银行”的志愿时数记录。
(四)寻求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于时间支取尤为重要,是保证日后志愿者能顺利支取时间的关键。本次调研中发现,北京市朝阳区社会志愿者公益储蓄中心就是由政府出面开设的“时间银行”。该中心成立于2010年8月11日,由朝阳区委社工委、区社会办发起筹办,目的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为广大社会志愿者搭建一个志愿者档案信息管理、志愿服务供求匹配和志愿服务项目拓展的平台,推动朝阳区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出面扶持“时间银行”发展不仅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能打消低龄老人因担心时间难以支取而不愿加入的顾虑,同时也避免街道办和居委会因害怕承担风险而中途放弃“时间银行”。
七、定位“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因其独特的激励机制可以成为拓展养老方式的新思路,但是它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在养老保障体系覆盖较好的大城市、相对成熟但老龄化严重、居民流动较慢的社区以及提供志愿服务机会的养老机构里可以尝试开展“时间银行”。虽然“时间银行”对发展环境的要求较高,但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将有更多城市的更多社区和养老机构具备开展“时间银行”的条件,以满足老人全部的养老需求。尽管目前由于一些缺陷它还是其他养老方式的补充,相信日后定会作为一种助老养老方式独立存在。
参考文献:
[1]陈功,杜鹏,陈谊.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1,06:67-73.
[2]邓志锋.关于我国助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4:17-21+43.
[3]费心怡,崔树银.公众对“时间银行”认知和参与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3,17:1-3.
[4]高崇利.雨花台区创立社区互助“时间银行”和“图书银行”[J].中国民政,2006,06:52.
[5]高强,贾海明.新农村建设中养老保障模式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02:49-52.
[6]黄木.开在小区里的时间银行[J].现代物业,2003,02:49
[7]黄如意,胡善菊.我国时间银行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西部科技,2013,09:84-86.
[8]李晓燕,孙林,方萍,陈泳欣.我国“志愿时间银行”问题研究——现状、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1:94-97.
[9]梁丽娟,李菲菲.时间银行——中国志愿服务模式优化的新路径[J].理论界,2014,03:75-77.
[10]林媛,蔡传钦.高校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时间银行”的维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63-66.
[11]刘昊,李佳珉,刘伟.“时间银行”在社区服务中运行方式的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4,07:81.
[12]刘锐.“时间银行”储爱心[J].工会博览,200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