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生荣 曹明丽
尖子学生思维敏捷反应快,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学校和老师往往为之放心。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天资聪慧具有先天优势的学生,应该注重对他们进行慢思维的培养。
一、慢思维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成绩的教育目的的一种升华,对尖子学生的慢思维培养是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也是学生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其目的如下:
通过慢思维培养,让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逐步培養其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生活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形成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意志品格。
二、例谈慢思维培养的训练方法——稳中求变
1.一题多解的训练
(1)同一题目,多种解法。如:
用200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最多可以冶炼出含杂3%的生铁多少吨?
思维方式一:铁元素质量不变,即矿石中Fe和生铁中的Fe质量守恒。
思维方式二:已知矿石中含氧化铁,氧化铁中含铁元素,则可根据氧化铁的化学式计算,即先算200吨该矿石中含铁元素112吨;再算多少吨含杂3%的生铁中含铁112吨。
思维方式三:这是一个关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题,可根据化学方程式解答。
这种训练有利于学生把知识点连成线,再形成网、落成面,最终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从而使知识更系统、更有连贯性。
(2)同一题目,多种答案。如:
如图,是一瓶无色液体的破损标签,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药品:黑色粉末(可能是木炭、铁粉、二氧化锰)
实验步骤:试管中放少量黑色粉末,再加入少量无色液体。
实验现象:产生大量气泡。
实验结论:黑色粉末可能是____,无色液体可能是____。
(填写一种可能即可)
为了验证你的结论是正确的,还应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现象是____。
显然该题目的答案可有两种。其实这种题目内涵丰富,综合性强,关键在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能阐述理由。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自信、自强的个性和科学、严谨、求实创新的意志品质。
2.一题多变的训练
(1)同一题目,条件变化。例如:
I.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有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钠、碳酸钙、硫酸铜、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①取少量粉末加水,出现白色浑浊。静置,上层为无色溶液。
②过滤,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完全溶解。
由此可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可能含有___,一定没有___。
Ⅱ.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有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钠、碳酸钙、硫酸铜、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①取少量粉末加水,出现白色浑浊,静置,上层为无色溶液。
②过滤,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由此可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可能含有____,一定没有____。
Ⅲ.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有硫酸钠、碳酸钠、硝酸钠、碳酸钙、硫酸铜、硝酸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①取少量粉末加水,出现白色浑浊,静置,上层为无色溶液。
②过滤,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
由此可知,粉末中一定含有___,可能含有____,一定没有___。
以上三题目,条件稍稍变化,但结果截然不同,旨在帮助学生跨越思维单一的障碍,扩大视野,增强鉴别能力。
(2)相同知识点,题型不同。即同一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填空、选择、问答、推断等不同形式进行训练。
(3)相同已知条件,问题不同,难度不同。
例如对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常见问法有:①什么是复分解反应?(是直接考查概念)②下列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吗?(是对概念的基本应用)③复分解反应的特征是怎样的?(是对概念的归纳和提炼)④请完成下面的复分解反应:AB+CD=___+___.(是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四问,问法不同,难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3.多题一解的训练。即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型的多个不同题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归纳、提升能力,从而在触类旁通的基础上提高创造力,达到“一把钥匙能开几把锁”的效果。例如:
A.有FeSO4、Fe2(SO4)3的混合物,其中含S20%,则含Fe___。
B.有Na2CO3,MgCO3,CaCO3的混合物中含C5%,则金属元素的含量是___。
C.有Na2SO4和NaHPO4的混合物中含Oa%,则含Na____。
解析:A、B二题完全相同,C题中S相当于(HP)部分的质量,故三个题都可用已知质量计算出与之有确定质量关系的元素质量,再由总量中除去这两个量,即得所求量。
三、慢思维培养的核心——温故知新,形散神聚
1.慢,但不能停滞
慢思维是有意识地控制学生的思考速度,在新知识上作短暂停留,温故而知新。实施过程中切忌学生因慢而懒,因慢而思维“跑题”,进而形成怕思考,怕动手的不良习惯。教师更应该多了解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排除疑难,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
2.散,但务必神聚
慢思维旨在培养学生辨析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切忌散而不能收,致使教学过程形式多、气氛活,但效果不好。
总之,望广大同仁在关注后进生的同时,也为尖子生准备一些偏食,千万不能让这些先天资质较高的下一代成为一个个当代“伤仲永”。
参考文献:
杨佳俊.浅谈化学尖子学生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200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