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军
摘 要:流行文化作品有许多借鉴了经典文学,其中流行歌曲与偶像剧、游戏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对经典文学不感兴趣的时候,充分利用流行文化中可利用的元素促进经典文学的教学。课堂,利用流行文化促进经典文学教学;阅读,利用流行文化促进经典文学阅读;写作,利用流行文化促进对经典文学的理解,全面提升经典文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流行文化;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社会上的流行文化有许多或取自经典的文学,或是受到经典文学的影响,从流行歌曲到影视剧,从《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到网络上流行的各种玄幻小说、历史架空小说。这些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尤其是一些青春偶像明星所唱歌曲和所出演的偶像剧。这些流行文化可以借鉴经典文学,经典文学为什么就不能借鉴流行文化来促进教学呢?
有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流行文化中的东西十分敏感,而且作用很大。英国牛津大学在400多名10岁到12岁儿童中做了一次单词拼写调查,结果让教育学家大吃一惊。只要与流行文化沾边,再难的单词似乎也难不倒他们,而那些与流行无关的词汇,即使是日常用语,他们也很难把它拼写正确。接受调查的孩子们几乎毫不犹豫地就能拼写出“大卫·贝克汉姆”,但当让他们拼写英国大文学家“简·奥斯汀”的名字时,只有8%的人能把它正确拼写出,一些孩子甚至认为“莎士比亚”是两个单词。由此可以看出,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之大以及经典文学在学生心目中日渐衰微的地位。
既然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那么大,许多流行文化作品又是借鉴了经典文学的,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流行文化来促进经典文学教学。
要利用流行文化首先要对流行文化进行了解。在与学生的对话及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当属流行歌曲和偶像剧、游戏了,因为这些有各类学生喜欢明星的参与,同时也符合青少年的心理。
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和偶像剧、游戏这三者中,流行歌曲中经典文学的成分更多,受经典文学的影响更大。鉴于此,在教学经典文学之时,最多的是利用了流行文化中流行歌曲的可借鉴元素,促进经典文学教学。
一、课堂——利用流行文化促进经典文学教学
书中的许多课文与流行文化是有关联的,不仅有古文,还有现代经典作品,这些都可用流行文化来促进教学。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著,满文军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懂你》:“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其实多么的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这歌是站在子女的角度描写父母对儿女的爱,《背影》也是朱自清站在儿子的角度来描写父亲的爱;《懂你》里的子女深深地感受到了对父母的爱,但却没有表现出来,《背影》也一样,其中就有这样的语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景,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的散文是公认的佳作,父子间的感情也真挚感人,可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有些远,与我们这个时代整体的社会情感氛围不一致,与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不一致,很难使学生感受与理解当时他们父子的感情。这个社会,人们谈得最多的、最公开的是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是含蓄的、内敛的;这个年纪的学生又是处在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他们渴望独立,渴望与大人之间有一个平等的地位,渴望能够让别人理解,但他们还无法完全独立自主,处处受制于大人,于是他们往往用自己最独特的眼光与方式看待社会、事件与感情。用文字或行动表达真挚的父子之情,他们在思想上较为排斥,甚至认为这是可笑的与不可理喻的,因此学生很难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甚至个别学生对朱自清的流泪嗤之以鼻。
这样的学习,既理解了课文,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上的教育,让学生从细微处感受到父母的爱,让学生勾起心底对父母最温柔的爱,让学生明白不管心里多么爱父母都是需要表达的,让学生意识到亲情跟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木兰诗》改拍了一部动画片《花木兰》。教学《木兰诗》前先让学生读了很多遍,布置学生背诵。没有正式讲解分析之前让学生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学生对这部充满了喜剧因素的电影都非常喜欢,看得是前俯后仰、乐不可支。看完电影后,请学生根据课文《木兰诗》谈谈这部电影改编得是否成功。学生在讨论回答的过程中,很快就理解了故事情节,随后把重点放在讨论电影与诗的不同上。
电影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更多的是通过摄影画面具体直接地诉诸人的视觉,给人以直观的情节,难以引起观众的想象。任何一部电影作品,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该怎么处理,都取决于编剧与导演的个人理解,他们的解读有时候会误读,有时甚至与原文学作品相违背。电影《花木兰》中出现的花家祖先与小蜥蜴,这应该是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解读。这种解读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本身所具有的品质与内涵,这即使不能说是一种误读,起码也是一种偏差。
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这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学形象的。文字不能直接诉诸人的感官,正因为这样,它给人以更多的想象,内涵因此也要丰满得多,不同的人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语言又是文学语言中最凝练、简洁与优美的,几句话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与联想,也给人带来无尽的音律美。
电影与原著的对比教学之中,两者的不同就显示出来了。课文中一些精彩的描写,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電影场景没有表现,而诗中的刻画却是细致而入微,生动地刻画了木兰的战争准备与战地生活,丰富了木兰的形象,也给人以无尽想象,充分体现了诗歌的丰富性和文字无与伦比的魅力。
流行文化进入校园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教育者对此无法回避,只能面对。利用流行文化促进经典文学教学,既有利于对原著的教学,又有利于学生认识流行与经典。
二、阅读——利用流行文化促进经典文学阅读
学生对于阅读总是没有什么方向性和选择性,他们往往根据别人的推荐或是流行而去阅读一些比较低俗、恶搞的小说和漫画等。事实上,无论是谁对于自己所不熟悉的、无法作出选择时总是会选择自己所知道的,这就是广告效应。很多的流行文化其实已经为我们作了这样的宣传,只要我们多加注意、多加引导,学生就会有兴趣去阅读。
有一位歌手叫海鸣威,他唱的一首歌叫《老人与海》。这歌手的名字同美国著名的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只有一字之差,而歌曲名则与海明威的诺贝尔获奖小说同名,这无形之中就为我们的经典文学阅读作了很好的宣传。一些学生在谈论流行歌曲时谈到这首歌,在没有教师任何刻意的布置之下,有一位学生就读了这部作品。
上课时有意无意地说了某个同学读了与流行歌曲同名的《老人与海》,一不小心就读了一部诺贝尔获奖作品。当说到这歌曲与小说之间的关系不大时,有一位学生就说其中有几句是有关系的。让她起来做介绍时,她说她也看了,歌曲中有几句都是与小说有关的,如“爱所维系的生命线,在风浪中摇曳”,看了这部小说之后对于这句歌词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能明白在风浪中摇曳的生命线是如何体现老人的坚持的,也能明白这爱是如何在风浪中坚持的。
一部《老人与海》,篇幅短小,简洁的叙事风格,“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战胜”的“硬汉”精神影响着世人。在初中,教师很难有机会叫学生去阅读,学生也不一定会感兴趣。现在通过流行歌曲的宣传,学生也有了兴趣,也就会有人去阅读了。不管学生是如何阅读,会阅读到什么深度,他们起码了解了有这么一部小说,有这么一个在精神上不可战胜的老渔夫。有些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因为不理解去看了导读,那么他们对于这部小说的理解也会更深一层。
我把要求改为学生去谈一谈对《三国演义》的了解。许多学生都聊QQ,QQ中有一个《QQ三国》的游戏。本人也曾进入这个游戏的训练营玩过。在这个训练营中有许多的三国人物,如许攸、荀攸、袁绍、陈宫等;这其中的一些游戏任务也与《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哪怕不能阅读全文,起码能了解其中的一些片段。我就从了解学生聊QQ、玩“QQ三国游戏”开始,然后告诉学生游戏中陈宫曾救过曹操,本想跟随曹操的,后来却投靠了吕布,吕布兵败被俘后,曹操有意让陈宫进入自己的帐下,却不料陈宫宁死都不降曹操,这是为什么呢?要想了解具体内容就去看《三国演义》,看不完整本的可以看其中的某个片段,谈谈某个人物或是某场战争,在课堂上谈一谈“我眼中的××”和“我眼中的××战争”。
流行文化再怎么具有时代性,其基础有一大部分是建在传统文化之上的,除了上面所说的两才之外,还有林俊杰的《曹操》、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好好利用这些流行文化因素,对于学生的经典文学阅读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写作——利用流行文化促进对经典文学的理解
在利用流行文化阅读经典文学的基础之上,再利用流行文化中的一些因素促使学生写一些有关经典文学的作文,以便使学生对经典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与理解。
朱自清的抒情美文《春》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初中再出现,到底该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有所挖掘与提升呢?我们也利用了一首叫《春》的歌来进行比较。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春带给我们万紫千红,赶走了大地的残冬,春带给我们醉人的暖风,吹动了花一般的梦。你听枝头小鸟轻轻唱这是爱的歌颂,她教人们尽量的爱,别辜负一片春色浓。春带给我们恋火熊熊燃烧起每个人的心胸,你听枝头小鸟轻轻唱这是爱的歌颂,她教人们尽量的爱别辜负一片春色浓。春带给我们恋火熊熊燃烧起每个人的心胸。”这首歌的旋律比较沉缓,不为学生喜爱,歌曲内容与朱自清的《春》如出一辙。让学生听了歌曲之后,再让学生把它们进行比较,写成作文《春天来了》。对于常见的事物,风也好,雨也好,学生是不太能感觉到的。经过文章与歌曲的强化后,学生能注意到春天的景色,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事物。写作中,很多学生大量借鉴原来学过或背过的文章,又兼用自己独特的眼光与感觉领略春天之美,写成作文之后,通过他们自己的作品与原著的对比,更能感悟到作者的文笔之美。还有个别学生赋予了“春”深刻的含义。有学生写春天来得悄无声息,自己长大成熟了,自己的成长也如春天一般悄无声息。
曹颖唱的《虞美人》,其中有李煜的词两首《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两首词从表达的感情来说是比较悲伤的,但是曹颖却唱得很轻快。学生在背诵《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同时,把这首歌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写一篇评《曹颖的〈虞美人〉》。因为对曹颖的不喜欢,学生批评起来都表现出异常的热情。他们联系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点评歌曲的处理不恰当,讨论歌曲背离了原词的情感基调。思想的火花是在不断地碰撞中产生的,在对歌曲进行评论的时候,学生既对词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词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又注意到在表现一首诗词时要与原作保持一致。
对文学作品进行写作评论是有较高难度的,利用流行文化不仅降低了难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与理解力,毕竟学生最喜欢的是那些明星们与娱乐文化。
经典文学因时代隔阂而被冷落,课堂教学要想宣传经典文学借助流行文化的春风不失为上策。张爱玲,一个“出名趁早”才华横溢的女作家,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她呢?李安一拍《色·戒》,一下子就掀起了张爱玲热。流行文化很大一部分来自在于经典文学,我们巧妙地利用流行文化,借流行文化之力来促进我们的经典文学教学,在娱乐流行的同时,给学生一个相对高貴典雅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张馨心.当前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