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伟
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教育的发展在于学生。新课程改革正是秉承了这一理念,近年来在广大的教育戰线上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新课程改革渐渐步入日常课堂,历史教学由原来侧重史实的传授发展为更注重于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但是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过去性特点,又导致它与现实有很大的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得现在的学生很难真正地走进历史,难以理解书本上干瘪抽象的历史知识点,自然更谈不上很好地提高历史素养和培养历史分析能力、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真正感悟历史、体验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便成为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广大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校历史教师借鉴国内外在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面的研究成果,借助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后的“学习与探究课”,探索新课程理念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新的结合点和生长点,结合学校内外教学现状与趋势,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及规律,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课题研究项目,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走进历史、热爱生活。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强调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去学习历史,具有较知识点要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生对与社会生活相关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和灵活使用社会生活知识去探究和感悟历史。这次改革,将实现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本课题所研究的《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便是此次改革的一部分。
二、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伴随着新世纪日益向我们走近,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竞争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状况的基本因素。经济社会的发展呼唤新的人才,呼唤教育的改革创新。《初中历史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正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
三、新教材的需要
新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究性活动。它顺应教育改革的浪潮,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新教材以其特有的内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各地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等,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教材从精心设计这些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既巩固了历史知识,又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归纳、分析、讨论、交流、评价、查找、设计、制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学校发展的需要
我们借鉴国内外在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学生能力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市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根据我校大力推进新课改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既符合学生主体发展,又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力及提高学生兴趣的历史教育教学模式。这样更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生活。
五、实验目标及内容
应用研究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实现学生的主体构建与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大胆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积极的、自觉的参与者,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与发现者。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塑造和建构历史教学中的学生主体。
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构建了新的初中历史课程体系,它为新课程的开展提供有效形式,又为新一轮的教材改革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单元后的“学习与探究”,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课。不同的活动课有着不同的主题与目标,例如“破解彩陶之谜”“了解身边的‘历史”“寻访‘丝绸之路”和“成语历史故事竞赛”等一系列活动课实现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学生可以动手制作彩陶,可以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可以形成观点,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需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真正实现了在探究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增长能力,也达到了我们课程改革的宗旨。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并广泛开展与之适应的研究性学习是顺应着教育改革的浪潮,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把握新教材中其特有的内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各地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等等,都会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必将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的转化;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成玉玲.历史与现实结合 增强教学活力[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