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育才
学生进入初中,初次进行系统完整的生物理论的实验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问题而学生个人无法自己解决。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探索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探讨学习,发散思维,在没有教师的协助下,也可以及时解决一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有效性。
初中生物知识由浅入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因人而异。而在45分钟的教学课堂上,生物教师不可能帮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时,教师帮学生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本文将针对在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小组设置不理想。教师进行分组往往是按照学生的座位远近,长期这样的分组,学生之间彼此熟悉,往往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新想法和新观点的产生。(2)小组讨论容易跑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的时间一旦过长,就容易偏离主题,谈论与既定目标不符的话题,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现制止,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3)小组合作学习只能在课上发挥极短的作用。学生在课后进行生物学习和巩固时遇到问题,往往没有既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学习,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找到了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实行小组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组人数的确定,另一个是小组内组员的确定。对于小组人数来说,要根据具体的探讨问题而定,一般而言,以2~6人为宜。人数过少,学生的想法和思维不易扩展;人数太多,又可能出现争抢发言,失去秩序的问题。2~3人的小组适合对单一问题的探究,而多人小组适合进行生物实验探究。另一个方面,对于小组成员的组成也要注意,以往按照座位产生的分组,大家相互了解,往往形成好学生主导发言,而其他学生被动地接受,直接听取好学生的解答思路和答案,甚至不主动参与生物实验,从而导致了小组内每个成员的获益不均。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分组时,不能一直按着座位进行分组。在分组初期,可以先按照座位进行,之后要注意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在以后的分组中保持每个小组的总体实力相当。
三、教师适度干预小组讨论
生物教师对小组的适度干预,包括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设置和对问题完成的评价标准,以及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生物教师设置小组讨论的问题,要注意明确有针对性,以确保组内成员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合理分工完成既定目标。生物教学中会进行很多生物实验,以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学习《鱼》为例,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确定本次小组合作的目标,就是观察鱼的外形,记录其特点,并且分条进行罗列,在15分钟内完成。这样为学生设置明确的目标和完成时间,学生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和学习,从而提高合作效率,节省上课时间。
其次,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合作讨论中。在各个小组合作讨论中,生物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应该尽可能地到每个组进行倾听和指导。一方面,教师可以掌握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可以有效监督各个小组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交流合作中;另一方面,某些生物知识或生物问题,有些复杂难懂。例如,在学习《DNA的遗传作用》时,由于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小组内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交流可能不够深入,或者存在其他问题,那么教师的参与可以对各个组的讨论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入,帮助学生解决交流合作中的问题。
四、重视课前课后的合作延伸
学生对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仅仅靠课上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课下的练习和积累。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生物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课前准备实验材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那么,生物教师设置的合作小组,在课后和课前都要发挥作用。在课后,小组内的同学在进行知识巩固和练习时,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及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前,由于下一课的学习要进行生物实验,需要较多的实验材料,那么小组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准备实验材料,避免了一个人准备过多材料,同时也使每个组员都参与进来。这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以及课后的延伸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为初中生物教学開创了新的局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教师还要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丁邦平.合作学习:大面积提高学业成绩的理论和方法[J].山西出版社,201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