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构建教学模式 切实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2015-06-11 05:59史建光
新课程学习·中 2015年4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育

史建光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我们对曾经运用娴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深入反思:这是一个“不以学为本体,而是以教为本体”的教学体系,由于它基本上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离开了学生主体,不依靠学生的本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在让一部分学生实现升学梦想的同时,也让另一部分学生陷入被动接受、沉闷低效、负担过重的噩梦。当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有的学生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失去了学习的乐趣,甚至扭曲了价值观。

面对这一困境,国家新课改明确要求我们:“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强调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照生本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不难发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完全符合国家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觉得生本教育难以实施,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认知水平较低,思考能力不强,在课堂上不会说,写作业不会做,让学生当课堂主角没有教师讲得快、讲得清楚等,这些认知给我们推行生本教育带来极大的障碍。事实上,纵观生本教育先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实施生本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从学生出发,具体分析其认知水平,是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指出:“教学最要紧的是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这是因为不管在任何时候,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是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教学目标之间搭梯子,不管要搭多少梯子,要搭多高,梯子的起点始终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了解所教学生的特点,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被学生所接受,提高教学效率。目前,我们要求课堂上真正贯彻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和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三讲三不讲”原则,就更需要我们事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学生学习起点、兴奋点、兴趣点和认识的盲点难点,要考虑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习惯等。如果教师心中无学生或不了解学生,很难设计出一节好课来。

这是因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一个正确的教学目标应具备“具体、实际、准确和简明”四大特征,是我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假如我们根本不了解学生,只是翻阅教参或名师教案,脱离学情的我们很可能不知道自己走错了路,越是努力就越是错误;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這一阶段包括对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教学内容,既包括教师对现成教材的沿用,又包括教师对教材的“重构”——加工、处理、改变及增删、更换。缺少了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准确把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得不到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丧失意义。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哪里”即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课堂生成、习题训练、学法掌握等内容的反馈和评析,一方面验收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明确起步区。

二、生本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冲突,重建知识结构,主动学习新知,提升认知水平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有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一致性的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们的观念出现了前后不一致,即认知上的失调,这时人的心理会紊乱不安,会力求通过重新组织或改变自己的观点,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这种叫认知冲突的心理现象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状态中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因为:

从学习的角度看,认知冲突能促进学习主体在求变时产生“愤”“悱”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的思维平衡被打破后,学生弥补“心理缺口”的动力得以激发,在求知若渴的状态中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在迫切的求变求通中竭力从浅层次突围,从而经历“愤悱”的困苦,“生”学习新知之情,“入”学习新知之境。

从知识的角度看,认知冲突能促进学习主体知识系统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当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发生作用后,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扩大和改组,发生了量或质的变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随之得到提升和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看,认知冲突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生命活力的焕发与涌动。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活力和潜能。产生冲突的课堂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摇篮。学生经历着矛盾冲突时的“心潮激荡”,更迎来问题解决时的“峰回路转”,正是因为认知冲突链接新知生长点,循序渐进,让未知变已知;剖析问题关键点,追根溯源,让知道变理解;捕捉知识易错点,诱发争议,让错误变醒悟;挖掘拓展延伸点,连环出击,让完整变完善。

所以“以生为本”的课堂学习哪怕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学生内在的思维也是“波澜起伏”甚至是“波涛汹涌”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双方相互敞开、接纳的思维共享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课堂弥漫着恒久的思维魅力。这样的课堂必定洋溢着师生灵动的智慧,呈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生命得到成长。

三、生本教育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法宝

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了,学生还是表现出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教师最后的结论是——学生笨。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而变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习是一个认知活动、智力活动的复杂过程,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先有感知然后才能理性思维。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即提高课堂实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精心设计能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问题,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本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恰恰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等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问题设计既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又具体明确、联系实际、创设情景,避免了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等弊端,给学生学习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当前数学教育正在经历的“生活化”“活动化”和“个性化”变革,我校数学教师开展了生本教育实践,以学生的数学实际为教和学的起点,将数学知识问题化、活动化,改革过程评价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从而使学生最终主动构建起自己新的认识结构。

实践步骤一

分析学生数学实际,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认识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即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基本数学技能技巧。数学思维形式,数学思想、策略和观念。二是学生个体已有的能力性结构,主要是学习能力,包括求知的能力(即思维能力),做事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共同生活的能力(即班集体中共同讨论学习的能力),创造和发展的能力(即创新能力)。三是学生已有的动力性结构,即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信心、毅力、意志、习惯、品质等。

实践步骤二

贯彻教学“五实际”,确保数学教学从学生实际中来,回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去的循环往复。即数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对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生分层提出要求;教学思想要面向学生实际,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又要让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学教育,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学会数学,而且要爱学数学,会学数学并且会用数学;教学内容要“同化”学生实际即把新知识分解为学生已知的知识、半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进行教学,已知的知识由学生反馈,半知的知识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得出结论,未知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而获取;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实际,应触及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领域,让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获得自豪、满足的心理;教学过程要顺应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发现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展示、练习、总结和评价等活动,逐步引导出知识线并提高学习能力。

实践步骤三

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使教学过程充满鼓励和快乐。由于学生的实际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偏差、遇到各种困难,目标方法单一的效果评价,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这时过程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数学教师尝试将总目标化解为具体环节的小目标,把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方法、心理状态、智力参与程度,作为主要评价对象。通过对学生答问、讨论、自我调节等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自评、互评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偏差。有利于学生主动调节自我,振奋精神,积极再参与。

几年来获得的数学教改成果证实: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数学教学是走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老师看”或“依分数论质量”等教学应试“峡谷”的有效途径。我们更加明确:学生的高认知水平不会从天而降,只能是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和情感规律,实施生本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得到逐步培养和不断提高。

作为一种想要在人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處做文章的教育,生本教育讲究“粗料精做”,不只是要学生学知识或记住某些结论,更是要把得出结论的过程作为演练场,使学生获得能力去解决复杂多变的新问题。这种能力的获得,心急不来、意切不得,因此,在把稳方向的前提下,我们应始终用开放的心态精心培植这束奇葩,静心等待,相信花的使命就是开放,自然的方式一定能把人培养到极致,使每一个生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贝.如何提高认知水平[J].学科教育,1989(1).

[2]李华.构建教学模式,促进认知水平提高[J].中国校外教育,1999.

[3]王培培.教学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J].教育管理,2003.

[4]张曼.以生为本的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1997.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