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兴
年号,是我国封建时代帝王纪年的名称,除了用于纪年外,另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历代帝王登基伊始就要改换年号重新纪元,以求顺应天意、自始更新。且自唐宋时起每遇有年号更替就会铸造新的年号钱行用于世。据载,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83个王朝,共有559位帝王,包括397位“帝”、162位“王”,其間所用年号多达近千个。所铸造的年号钱据考有一百六十多种,但很少有重复的年号铸币。要说年号铸币的名称完全相同的,只有元末起义军首领徐寿辉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在湖北蕲水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后于1358年迁都汉阳(今湖北武汉),改元为天启,铸造的“天启通宝”年号钱。俗称徐天启。和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1621—1627),所铸的“天启通宝”钱,在年号和铸币名称上才有重复。
有一个关于明天启年号传说,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户部司钥库官员,在库中捡得数枚旧铸的“天启通宝”钱,不知为何代之物,于是呈至御前,熹宗见此钱后勃然大怒,立即召见了拟定年号的阁臣和翰林学士。熹宗问诸臣:以前谁用过天启年号?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却没人能回答上来。熹宗怒道:“你们都是自诩饱读诗书的博学之士,为何读书而不知史?前代已有‘天启之号,今复又拟‘天启为号。”正当众大臣惶恐无语时,恰逢熹宗的乳母客氏入见,见皇帝因为发现“徐天启钱”而震怒,便赶紧献媚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这正是天降吉兆,此乃主钱源不绝也,是天启钱万寿无疆也。” 那些阁臣和翰林学士听后赶紧上前又吹捧一番。在众人的阿谀奉承下皇帝也只能作罢。其实因年号早在熹宗继位之初就已拟订好并颁行于天下,不是说改就能改的。熹宗也只好借客氏吉言,将徐寿辉所铸天启钱当做祥瑞贮于库中,并令各钱监开铸新的“天启通宝”钱。
明末秦徵兰(字楚芳)所撰写的《天启宫词》中曾写道:“少府呈钱次第看,篆文肉好尽朱丹,纤腰拜舞天咸霁,诏免云台召史官。”或许当时力辅熹宗登位的刘一璟、韩爌等诸臣只顾朝堂上的权利争斗,无心细究这些历史,真不知晓历史上已铸行过天启钱。其实天启这个年号,在历史上还曾出现过好几个,不过这些政权因存在时间都较短,均未有铸钱的记载。
再说徐天启钱与明天启钱这两种不同时期的铸币,各自都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特征,很容易区别,徐天启以紫铜铸造,而明天启多以黄铜铸造;二是徐天启“啓”字第一笔写作丿与第二笔相连作“戶”状。明天启首笔成短横或点状后,与第二笔断开成“户” 或“戸”状。字体也有明显差异,徐天启钱钱文有楷书和篆书两种,文字饱满,刚劲有力,有灵动之趣。从制作形制上看,“徐天启”因受了元代“至正通宝”钱的影响,钱廓较细,颇有元钱遗风;而明天启通宝钱外轮宽阔,字体浓重,有楷书和不规范宋体两种,略显轻飘空灵,远不及徐“天启”钱之秀美,稍加注意即不难鉴别。
据考,徐天启铸于湖北汉阳,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即江西、湖北等地)流通。徐氏政权很快就被另一支起义军陈友谅部所吞并,所以铸行时间较短。流传至今的徐天启钱文多见楷书,据《豫章漫钞》记载:徐天启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折三有篆书,背皆无文。但近年已有篆书小平钱和折二钱的发现报道。流传至今均已成为古钱币中的名誉珍品。明天启钱则传世较多,且种类繁复,大小各异,小平钱背有星月及计重(壹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纪局(户、工)、纪地(京、浙、云、新、密、镇、院)等多种,有一种背铸“奉旨”二字,可能是天启六年(1626)时奉旨收大钱改铸的小钱,属于记事钱类。还有折二钱和当十大钱数种,折二钱中背穿上铸有“二”字者较罕见,当十钱则仿洪武钱式,背有十、一两等字,也有少量形制轻薄的光背大钱,铸量稍多,也较常见。另有密云、蓟镇、宣府所铸的大钱背有密、镇、府等字,均极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