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福建籍人士铭砚考略

2015-06-11 16:50:45白黎璠
东方收藏 2015年9期
关键词:端砚砚台福建

白黎璠

以收藏中国历代艺术品为特色的天津博物馆,与福建虽远隔两千公里,但却珍藏着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一批明清福建籍人士铭砚。这些砚台质地以端石为主,形制题材多样,多有内涵丰富的题铭。题铭者大多为明清福州地区的官员、文人,是反映和研究这一时期福建历史文化的鲜活史料。

天津博物馆藏砚源流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明清古砚,大多源自天津著名古文物收藏、鉴赏家徐世章先生的捐赠。徐世章(1889——1954),字端甫,号濠园,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总统徐世昌的胞弟。早年入京师译学馆,毕业后留学比利时列日大学。1912—1922年间任职于国民政府交通、铁路等相关部门。离职后返居津门,并致力于文物收藏、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徐世章先生收藏古砚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终其一生。其收藏古砚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从京津沪三地著名的文物古玩店(如博雅斋、达文斋、纯古阁、大罗天等)购买,这也是其藏砚最主要的来源。二是于著名古玩店之外的“荒滩冷肆”、知名文物藏家(如李盛铎、朱文钧等)及名人之后手中“淘宝”。三是通过“以砚易砚”的交换得到更精罕的古砚。徐氏藏砚达千方之多,质量之精,价值之昂,全国收藏界罕见。先生曾云:“吾人收集古人之研,不独以研材之极美,刻工之精细,而在充分表现其人之心灵、意境、节操、哲理、情绪、诗意等,形之于研。”故而,徐氏藏砚除材质、刻工之精美外,更重文化内涵。对于竭尽全力、多方搜求来的古砚,先生呵护备至,精心研究。他请工艺高手为砚配匣、修补原配砚盒;请时誉“中国第一拓手”周康元及其徒弟傅大卣拓制拓片;对砚铭者的小传、砚台的流传原委、品评论级等都一一记录,附于盒内;还将搜罗到的相关著录原书及研究书目、砚铭者的其他遗物(如传记、用墨、图章、书画等)也作为砚之附件一并入藏,成为一套完整资料,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先生逝世后,家属遵其遗嘱,将收藏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砚台文物入藏今日的天津博物馆。

这些砚台作为馆藏文物,又先后经过了尹润生、史树青、傅大卣、蔡鸿茹等著名文物研究专家的鉴定、研究,其年代、材质、刻工、题铭等进一步得到甄别和判断,作为传世文物的可兹参考性亦得到提高。

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福建籍人士铭砚例举

明凌云竹节端砚,长20.1、宽12.1、高5厘米(图1)。砚作竹节形,砚面右上部有“凌云”二字,左部雕一螭虎俯身向下,活灵活现。砚背上半部雕竹叶,及一方印“何可一日无此君”,下半部一篇铭文,言竹之品性,并比之于砚,署名“己亥小春曹学佺”,印“学佺之印”、“石仓”。砚体一侧有李馥感怀此砚此人的铭文,印“居业堂”,另一侧有李馥的另一方印“曾在李鹿山处”。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明代官员、学者、藏书家,精通音律。李馥(1662——1745),字汝嘉,号鹿山,福建福清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官至浙江巡抚,工诗。从此砚可形象生动地见得,竹直冲云霄的“凌云”之势与心虚、重节的特性被作砚与题铭者所推崇。李馥著有《居业堂诗稿》,“居业”语出《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强调的是增进德行,建功立业,“居业堂”一印用在这方凌云竹节砚上真是恰如其分。

明许友铭长方形澄泥砚长20.8、宽13、高3.9厘米。砚作长方形抄手式,光素无纹,造型古朴。鳝鱼黄色澄泥,质地优良,珍贵少见。砚盖上有草书题铭,言能得到如此材质精良的明代砚台是人生一乐,署名“许友”,刻款印“许友”。许友,字有介,明末清初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明亡不仕清,工书善画,诗风孤旷,“闽中七子”之一。许氏家族是明清时期福州三坊七巷相当有影响力的一个文化家族,家族成员不少都有诗集行世,且工书善画,在创作中有独特性格气质,引领一时文学艺术风尚。馆藏还包括许遇(许友子)、许均(许遇子)、许良臣(许遇孙)等多位许氏家族成员题铭的砚台,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许氏家族的文化性格特点。

清赤壁图端砚,长27.2、宽21.6、高4.5厘米(圖2)。砚体随形,砚面雕山水石壁,云出月晓,砚堂上有“高风千古”四字,下有刻款印“秋”、“涛”;砚背作赤壁泛舟图景,意境恬静,颇富苏轼《赤壁赋》之诗情画意。依石材之自然形式,分成左右两部,左部有题铭“个是苏公赤壁千古英雄陈迹,聊供几案卧游,珍重端溪片石”,署名“固斋高兆”;右部为一刻款印“山阴吴氏珍玩”,题铭“守其静也如仁,而动则惟水,扩其动也如知,而静则惟山,得仁知之乐者,善其用于山水之间”,署名“壬辰长至吴秉钧铭”,刻款印“琰”、“青”。旁刻“庚申季冬归于退耕堂”。高兆,字云客,号固斋居士,明末清初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为邑庠生,工文翰,善书,“闽中七子”之一,对端溪砚石、寿山石等颇有研究。后来的题铭、收藏者,一为清代戏曲家吴秉钧,一为民国总统徐世昌,都是爱砚之人,对砚台有一定的鉴赏力。

清卧牛端砚,长19.5、宽14.8、高2.5厘米。砚体近梯形,边沿尽显石质自然纹理。砚面中开方形砚堂,四边凹下为水池,当注水使用时,恰如耕田景象。之上作一卧牛,其右侧题铭“石田半亩,胜彼膏腴,耕者骍角,山川舍诸”,署名“甸”,刻款印“田”、“生”。砚背有题铭诗,庆幸有这一方“可容退士耦耕耘”的砚田,署名“乾隆己未秋中古梅谢道承”,后有刻款印两方,一为“道承之印”,一为“古梅半香”。余甸(1655—1726),字田生,福建福清人。清代官员,善诗文书法,爱砚藏砚。其题铭中的“耕者骍角,山川舍诸”语出《论语·雍也篇》: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原意为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自身条件优秀,一样能得到重用,此处题铭以砚比“石田”,砚上卧牛比“骍且角”的“犁牛之子”,虽为石田半亩,但只要耕者有才,收获定能胜过膏腴之地,当是铭者自勉之辞。谢道承(1691—1741),字又绍、古梅,别署种芋山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清代官员,上任两年即请辞归乡,修省志。工诗善书,对砚史有一定研究。辞官十三年后复出仕讲学。从其人生经历及理想抱负,不难解释对这方“可容退士耦耕耘”砚田的喜爱珍视之情。

清林佶铭天成端砚,长18.5、宽17.5、高3.8厘米(图3)。砚体随形,砚面中开近圆形砚堂,砚堂之上为云纹,下为海浪纹,表示海天相接,旭日出生之意味。砚背上部作疏朗流云,下部翻卷海浪,中偏左部有题铭“星精水英,地灵天成”,署名“林佶”,刻款印“紫薇内史”。砚体一侧有“汝奇作”三字。此砚做工古朴大气,石质细润。林佶(1660—1722),字佶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1712年授内阁中书,工于诗文,通书法,藏书家。紫薇郎是唐代中书舍人的别称,故担任内阁中书的林佶有“紫薇内史”之印。谢士骥,字宏卿,又字汝奇,福建闽县人。活动于清康乾年间的制砚名家,亦工诗,并精于篆刻、书法。

清清静经端砚,长26、宽14.8、高3.7厘米(图4)。砚作长方形,体式厚重,为老坑佳石所制。砚面三边沿作夔龙纹,砚体两侧刻清静经,署名“康熙岁次丁卯桂月望日后人馥敬书”,刻款印“鹿”、“山”。砚背右半部刻老子立像,左半部为一段题铭,记述得砚经过、对砚台原主人、砚石质地、刻铭的解读及镌像、复铭的缘起,署名“乾隆戊午跛道人麟”,刻款印“国”、“麟”。此砚砚盒装潢考究,漆盒金里,盖上铭文显示此砚后来又被佘文植所珍藏。砚台的原主人李馥在上文已经提及,这方砚台又表达了他对道家经典的推崇。后来的鉴藏者赵国麟,山东泰安人,清代康雍乾三朝要员;佘文植,江苏苏州人,鉴藏家,金石学家。

清墨雨端砚,长22.7、宽18.3、高5.3厘米(图5)。砚体随形,边沿尽显石质自然纹理。砚面中开井字形砚堂,石中有墨色纹点斜如雨下,较为少见;四周凹下作水池,当注水使用时,亦恰如耕田景象。砚堂之上有题铭,表明此砚为黄任十砚轩美砚之一,并解釋了砚背图、文为“取乎砚畊之意”,署名“瑞峰题”,刻款印“绍”、“龙”。砚堂左侧有葫芦形“困学”印及方形“冻井山房”印。砚体一侧有“石髓”二字。砚背刻一老者戴斗笠扛锄像,长须衣衫飘逸,怡然自得,为黄任像;旁一段题铭,表“带经而耕”之意,署名“莘田任”,刻款印“黄”、“任”。此砚形制浑朴,石质温粹,雕琢简洁,朴实无华,妙趣天成。黄任(1683—1768),字莘田,因喜藏砚,自号十砚老人、十砚翁,福建永福(今永泰县)人。清代官员,诗人,藏砚家。印文“困学”语出《论语·季氏篇》: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表遇到不懂的就要勤学之意;冻井山房是黄任住所。周绍龙,字允乾,号瑞峰,福建合县(今福州)人。清雍正元年(1723)进士,官至顺天府丞。书法精妙,对砚台有浓厚兴趣。徐世章因得此砚,将书斋取名“墨雨砚斋”。

清月雨余云端砚,长19.8、宽17、高3.2厘米(图6)。砚体随形,砚面中开砚堂,砚堂之上流云映月,月为水池,云下有“结邻”二字,旁有葫芦形刻款印“孝圃”。砚面左侧作一株芭蕉,掩映于云月之下。砚面整体构图颇有意境。砚背两段题铭,一为“不可以风霜后叶,何妨于月雨余云”,刻款印“子子孙孙”;另一段题铭言此句为“高祖儆炫公示先大人”,题铭者年已六旬,一直觉得受教,故而“特制此砚敬勒斯语于背”,希望后人永远珍藏不忘,署名“壬寅六月思谦书于五梅草堂”,刻款印“思”、“谦”。砚背左下角还有一方“曾氏珍藏”印。此砚质地坚韧细润,实为上品。题铭者曾思谦,福州洪塘“鄂里曾氏”,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人,善诗,著有《五梅遗诗》。其“高祖儆炫公”是曾熙丙,字儆炫,明万历举人,历任官员,守正不阿,闻明朝灭亡,痛苦随亡。鄂里曾氏以北宋曾巩为先祖,自曾熙丙以后,成为名门,后世多有科举作官,几乎代代善诗。此砚上被奉为曾氏传家之训的诗文“不可以风霜后叶,何妨于月雨余云”语出南宋文学家曾丰《遭论归赋自省诗》:不可以风霜后叶,何伤于月雨余云。曾丰与曾巩同为今江西抚州人,应该也被鄂里曾氏视为先人,故以曾丰的自省之诗略作改动作为家训传之。

清伊秉绶铭长方形端砚,长17.5、宽11.8、高2.3厘米。砚作长方形,砚面光素,砚背有题铭,赞此与笔墨为友的端砚,在草拟奏章、文章书法方面功劳卓著,署名“嘉庆八年伊秉绶铭”。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福建汀州人。清代官员,以“廉吏善政”著称。工书善诗,亦喜绘画、治印。

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福建籍人士铭砚的特点

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福建籍人士铭砚材质大多为端石,亦有少量澄泥与其他石类,当与福建邻近端石产地广东肇庆不无关系。但无论端石或澄泥,砚台的选材均多属上乘,温润细致,不乏珍贵石品。砚台的形制、题材丰富多样。或以朴质的做工尽显石材本身之美;或以植物、动物、自然风光寄寓人生诉求。砚台上多有内涵丰富的诗、书、画表达其所有者的文化内涵。整体说来,可以从这些砚台的形制题材及题铭上看出明清福建士人群体推崇儒道、崇尚自然、勤勉好学、努力进取的文化特质。砚台的做工也大多比较考究,包括有谢士骥这样制砚名家的作品。

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福建籍人士铭砚的整体品质和文化艺术价值较高。明清时期福建有高兆、余甸、黄任、周绍龙等砚台鉴藏名家,有宋珏、谢士骥、董汉禹等制砚高手,对区域砚台的整体鉴藏水平必然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福建籍人士铭砚的题铭者、制作人籍贯多属福州,而其中又有不少出自三坊七巷,这与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文兴盛及历史状况是一致的——“福州平原是北方汉民入闽后最先定居的地点之一,中原文化传入的历史也相对比福建其他汉人民系更为悠久。再加上福州城自汉晋以来都是福建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文化等中心”。

砚台的形制、题铭不仅反映出这一地区的人文品格与文化追求,其涉及的诸多古迹地名、人物关联等也从一个侧面为研究地方历史、人物、政治经济等提供了有益的史料补充。

猜你喜欢
端砚砚台福建
那个梦
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 13:17:04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翰墨飘香的砚台
少儿美术(2019年7期)2019-12-14 08:06:20
荷叶形端砚赏析
收藏界(2019年4期)2019-10-14 00:30:58
墨锭和砚台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福建医改新在哪?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4
端砚收藏的来源
公关世界(2016年20期)2016-02-27 11:15:14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西部(2015年3期)2015-11-18 10: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