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霖
一讲紫砂,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江苏宜兴生产的紫砂壶。这是因为宜兴的丁山镇出产一种特殊的陶土,多呈紫色,故称紫泥,质地细腻,含铁量高。当地用其制作茶具,不用施釉,经过烧结之后,呈赤褐、紫黑、紫红、淡黄等颜色。用以储茶,隔夜不腐不臭,清香依旧。因之大受欢迎。从宋代开始制作,到明清兴盛。一些文人和制壶艺人结合,认真设计,精心雕琢,生产出来茶壶形雅色秀,品位高,文气重,成为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以及收藏家案上珍品。直到今天,紫砂壶生产依然常盛不衰。以宜兴紫泥制砚台、笔洗、水盂、水滴、笔筒等文房用品,大概是由紫砂茶具衍生而来。由于紫砂质温润,色素雅,所作文具不但得到文人墨客青睐,也受到帝王官宦钟爱。据说故宫旧藏的几百件宜兴紫砂精品中,就有几十方紫砂砚。至今市场上还可见到此类器具。我也从文物店、古玩店购得旧时紫砂砚、洗、盂、筒等文具。这几方紫砂砚虽属一般制品,但也各有特色,有的也不多见。现让我分别道来。
一是古玩市场上常可见到的小紫砂砚,属大路货,举三方:(一)长方兰花纹紫砂砚(图1),清代,长10厘米,宽7厘米,厚1厘米。砚额浮雕兰花,花在中间,每边各两片兰叶,简洁对称,富装饰味。下为砚堂、砚池,堂、池外围阳线边。辘轳池,稍深。砚堂平展,边稍低。背平。全砚紫红色,颇感鲜艳。砚面不够平滑,残留墨痕,大概作笔舔用。此制式是紫砂砚中最常见的一种,可谓紫砂砚的代表式。(二)长方缠枝花纹紫砂砚(图2),清代,长10.8厘米,宽7.5厘米,厚1.3厘米。砚额浅浮雕缠枝花,从中间向两边伸开,花叶柔顺对称秀雅。下为砚堂、砚池,堂池外围阳线。辘轳池,稍深。砚堂中间稍凹。背平。全砚紫红色。砚面光滑,背稍粗。砚身多处留有墨痕。(三)长方双边框紫砂砚(图3),清代,长11厘米,宽7.8厘米,厚1.8厘米。砚面起双边框,内为砚堂、砚池。淌池。砚堂平展,砚池颇深,两角下伸。四边侧稍外撇。四边中间内收,左边尤著。背中间开挖浅复手。全砚紫红泛黄。背几近橘黄。砚堂光滑,全砚墨痕斑斑,似日用砚。
二是带有铭文,富含典故的紫砂砚,颇为难得。如湘兰马守真铭长方紫砂砚(图4、5、6、7),清代,长23.5厘米,宽15.8厘米,厚4厘米。砚额阴刻行书“湘蘭马守真”五个字,后有方章阴文篆书“月娇”。面开砚堂、砚池,下陷。砚堂大,中间稍凹。淌池,砚池大且深,两角下伸,砚岗饱满。背平,有稍宽边框,左右边框中间向内突出。背浅浮雕一老者,簪冠长袍,双目炯炯,形态自若。右上方阴刻篆书:“中岳北史”。全砚规整厚重。因墨痕重染,砚色呈黑中泛紫。马守真,又名马湘兰(1548—1604),明末女画家、诗人。也是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她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所以砚额落款有“月娇”方章。马守真本是官宦家小姐。父亲当时在湖南澧县为官。因不善俯仰逢迎,得罪上司;加上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当地渔民暴动,又发生水灾,冲毁不少良田,淹死许多人,被皇帝就地赐死。马父临死前,将8岁守真托付管家,请他把小女孩送到江苏淮阴胞弟抚养。无良管家路过南京却将小守真以20两银子卖给妓院,从此马守真沦落青楼。马守真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之称。她在绘画上造诣很高。《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画技“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北京故宫书画精品中也有她的兰花册页。国外也一直把她的画竹,特别是兰花图视为珍品。马守真还多才多艺,通音律,擅歌舞,能自编自导戏剧,作品除兰竹等画作外,还有传奇剧本《三生传》、《曲录》和《传奇汇老》等。据说马守真相貌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由于她突出的诗画方才和侠义性格,所画兰花,不求外表细致刻画,而重在抒发内心逸气。笔下兰花具有脱俗飘逸的韵致。她一生也像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独立自赏。她爱恋当时大文人、知音王稚登,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婚嫁,终老青楼。她曾托物言志,作咏兰诗曰:“空谷幽兰独自香,任凭蝶妒与蝶狂。兰心似水全无俗,便是人间第一芳。”传说王稚登曾赠送一上等歙砚给马湘兰。马用王稚登字“百谷”,写了几句砚铭“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似惠侬,长居兰室”。正因为马湘兰传奇一生,所以后来仰慕她的人不仅写诗赋词纪念她,也琢砚留念。如蔡鸿茹《中华古砚100讲》中,就举例讲到一方《清马湘兰小像端砚》,砚背浅刻马湘兰小像,就是清嘉道年间“工书画,精金石,富收藏”的吴荣光所镌刻。“中岳北史”是《北史》书上所载之事。说郑述祖之父郑道昭为兖州刺史时,曾于郑城南小山起斋亭,刻石为记。时述祖九岁。后述祖也任兖州刺史,“往寻旧迹,得一破石,有铭云:‘中岳先生郑道昭之白云堂。述祖对之呜咽,悲动群寮”。述祖父子在兖州为官,清廉勤政,教化百姓有功。百姓歌曰:“大郑公,小郑公,相云五十载,风教犹尚同”。砚背这幅画,大概是歌颂郑述祖的,可能此砚为郑家后人所制。
三是砚堂、笔洗、水盂、印泥槽四合一的紫砂砚,制作巧妙。这方带盖四合一紫砂砚(图8、9),清代,长11.4厘米,宽8厘米,厚4.4厘米。盖面上阴刻菊花,构图简洁,疏密有致,线条苍劲有力。第一层为砚堂,平展,前部下挖十字花形砚池。砚面边线高起,作子母扣。堂池墨痕斑斑,说明是实用砚。第二层中线分隔,一半为长方形深水槽,可作笔洗。另一半为印泥槽和圆形砚池。印泥槽中还留有原来鲜红印泥。第二层也有边线,作子母扣。全器小巧玲珑,三层结构合理,设计巧妙,做工精细,结合紧凑。通体紫红泛黄,鲜艳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