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对《红楼梦》仿效之“似”与“不似”

2015-06-11 00:27陈江红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福建泉州362000
戏剧之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甄嬛传红楼梦

陈江红(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福建 泉州 362000)

《甄嬛传》对《红楼梦》仿效之“似”与“不似”

陈江红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福建 泉州 362000)

从当前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不断重播的现象入手,探讨其受《红楼梦》的艺术影响,比较《甄嬛传》与《红楼梦》在日常生活化叙事模式、百科全书式文本内涵和中国古典式文化风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以及在人物塑造单一和情节设置重复等方面的缺憾,说明缺憾是因为文学和电视剧有着不同的艺术特性。

《甄嬛传》;《红楼梦》;相似;缺憾

近年来,宫廷剧的播出及收视率都居高不下,这其中,电视连续剧《甄嬛传》更是傲视群剧,成为不折不扣的收视大赢家,甚至在某些卫视常年滚动播出却照样收视不愁,已然成为影视界一道奇异的风景。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主题演绎和艺术创作有别于当下许多宫廷剧的肤浅和粗糙,成为最具古典气质的精致、优雅的某种代表,甚至不少人将其与《红楼梦》相比较,认为作品深受《红楼梦》浸染。不管是作者的有意仿效抑或是无心插柳,确实无论是文本内涵、叙事模式还是美学风格等可以看出《甄嬛传》有《红楼梦》的某些印记,当然与从主题意旨、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等都堪称文学里程碑的《红楼梦》相比,《甄嬛传》自然还有许多缺憾。那么《甄嬛传》与《红楼梦》之间的“似”与“不似”究竟有哪些表现呢?

一、《甄嬛传》与《红楼梦》的相似之处

(一)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模式

在四大名著当中,同为现实主义风格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立足历史潮流和风云人物,着眼朝堂疆场的沉浮与变迁,英雄好汉的崛起与沉沦,视野开阔、结构宏伟、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而《红楼梦》则自成机杼,通过日常生活的叙事模式,描绘了众多家庭聚会、妯娌闲聊、姐妹打趣、主仆嬉闹等场景,更有大量赏花、饮酒、踏雪、对诗、猜谜等贵族家庭悠闲时光的描写,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温馨与惬意,这种日常生活的叙事模式,暗合了《红楼梦》中顽石因向往俗世生活,希望去“富贵场中、温柔乡里享受几年”的意旨,其潜在的儒家入世情怀自然能唤起广大读者强烈的共鸣。而查抄大观园、宝玉挨打等少量矛盾冲突紧张的场景,也正是平静生活的量变到质变,更显出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

《甄嬛传》之所以能让一些观众百看不厌,也就是其与《红楼梦》相似的日常生活叙事模式,有别于当下许多宫廷剧剑拔弩张的矛盾冲突、夸张离谱的人物剧情,《甄嬛传》继承了《红楼梦》润物无声的精妙,以日常化的场景再现,构筑了一个个让观众赏心悦目的“富贵场”、“温柔乡”:貌似和睦的后宫大家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处处可见华丽居所,如花美眷;时时都有吟诗作画,泛舟清歌;日日都是美食香茗,家长里短。皇帝与后妃的平静生活,嫔妃间的串门闲聊,主仆间的体贴忠诚,加上豪华的宫宴、适时的祭祀等,平静的宫廷日常生活中不紧不慢地酝酿着某种矛盾和阴谋,使得人物性格的成长和事件的集中爆发显得合乎情理,观众的审美心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二)百科全书式的文本内涵

《红楼梦》那隐秘的政治历史暗喻,儒佛道互渗的哲学宗教表达,大园林的建筑理念,贵族化的服饰设计,养生学的饮食配方,艺术化的生活情调,无不令人惊叹。比如在贾政宝玉父子叔侄与众宾客验收竣工的大观园时,作者通过宝玉之口,对大观园建筑布局以“有自然之理、自然之趣”给予评价。书中涵盖了政治、历史、哲学、宗教、建筑、医学、生物、服饰、饮食、文学、戏曲、音乐、美术等各大领域,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不同领域的受众都能在书中查找史料或领悟真谛。

而《甄嬛传》虽无《红楼梦》之“全”,但也极力追求“泛”,比如一次宫廷家宴就汇集了古代各种雅艺,有皇后的现场书法、甄嬛的“惊鸿舞”、沈眉庄的古琴伴奏、安陵容的古曲清唱,以及果郡王的悠扬箫声,乃至华妃吟诵的《楼东赋》,足可见编导求“全”之心。剧中还有诸如皇帝和甄嬛对苏轼、柳永等词人文学作品的探讨,对琴、箫音律和意境的分享;皇帝兄弟间关于骑射、棋局和古画的各种品鉴;嫔妃们关于“蜀锦”等服饰面料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喜爱和赞美;众嫔妃和太医们之间关于养颜安胎的各种药方和饮食的探讨,乃至配合剧情随处可见的关于茶道、糕点、香料、妆容的品评,以及建筑环境和所谓星象风水等各种说法,都呈现了这部电视剧相对于其他电视剧而言比较深厚、丰富的百科文本式内涵。

(三)中国古典式的文化风格

中国古典文化追求诗情画意,注重意境营造。《红楼梦》虽然是部长篇小说,但却具有浓重的诗意,在全书“梦”的创作基调中,主题和人物都被赋予诗意,甚至环境、器物、场景描绘无不凝练出某种喻意,如大观园中的“蓼风轩、潇湘馆、沁芳亭、凸碧堂”等作为人物居住或生活场所的名称,都符合中国古典对诗意和风雅的审美追求。《甄嬛传》中除了“养心殿”、“永寿宫”等皇家专有宫室外,也有许多别致的住宅或建筑,如“碎玉轩、凝晖堂、清凉台、倚梅园”等,显然也给人物或情节发展增添了某种象征意蕴。中国古典美学对诗意生活的崇尚,在《红楼梦》中有深刻到位的体现,比如经典的黛玉葬花、宝钗扑蝶、香菱学诗、晴雯撕扇等无不诗意盎然。同样,《甄嬛传》中甄嬛为了挽回皇帝的宠爱而演绎的梅园蝶飞一幕,既赢得了皇帝的心,也营造了一种古典香花美人的意境。剧中还有诸多踏雪寻梅、晴空放筝、碧湖赏荷的场景都给观众呈现了诗意和想象的空间。

中国古典文化现象被传承或转化到《红楼梦》中的比比皆是。比如书中经常描写家庭成员围坐一处闲聊,看似家长里短,但不乏哲理玄机,犹如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可以三五成群,也可以两人对谈。有时是一场貌似平静,实则暗藏锋芒的较量,有时则是对自然、人生等某种思想情感的共鸣,宝玉和黛玉之间的许多“清谈”便属于后者。“清谈”无疑是古代特定时期贵族、文人所独有的一种交流方式,《甄嬛传》也经常通过这种“清谈”来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每一次看似波澜不惊的宫廷聚会,帝妃之间、嫔妃之间漫无边际的闲聊实际上就是欲望和情感的无声碰撞。而甄嬛和知己果郡王也是以“清谈”的方式促进了对彼此的了解,使情感自然升温,最终成为类似宝黛的灵魂知己。所以说《甄嬛传》和《红楼梦》一样,也是一部对中国古典文化心追手摩的作品。

二、《甄嬛传》与《红楼梦》相比之缺憾

(一)人物类似较单一

《红楼梦》这部百万言巨著,其情节结构之复杂,人物塑造之丰富,堪称史无前例。各个时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其出现的人物就有四五百人甚至八九百人。这其中不管是主人系列或是奴仆系列,其典型代表人物无不性格鲜明,熠熠生辉。男主人公贾宝玉身上就承载了各种对立而又和谐的性格特征,风神潇洒却又呆傻痴愚,其个人魅力令人叹为观止。金陵十二钗则塑造了女主人公系列的多彩形象,或多愁善感,或八面玲珑,或胆小懦弱,或逞强好胜,或孤僻自赏,或豪放不羁……可以说无一雷同。更让人惊叹的是连仆人系列形象也是大放异彩,好比袭人的圆通乖巧,晴雯的俏皮脱俗,紫鹃的忠厚实诚,鸳鸯的刚烈不屈等无不被刻画地入木三分。

而《甄嬛传》的人物体系设置很显然与《红楼梦》属于同类,均由一个男子和一群女子,一群主人与一群仆人展开生活画卷。《甄嬛传》播出后许多人物形象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甄嬛、沈眉庄、华妃、安陵容、皇后等人性格各异,均有出彩之处。应该说《甄嬛传》主人系列的塑造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仆人系列就略显苍白,不管是甄嬛身边的宫女槿汐,还是皇后身边的宫女剪秋,或者华妃身边的宫女颂芝,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除了对主人一味忠诚或者奉承外,并没有更多的个性表现,这一点就远不及《红楼梦》中那栩栩如生的众丫环群像了。

(二)情节设置有重复

《红楼梦》情节设置首尾呼应又水到渠成,无一处不精彩独特。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全书女主人公们的命运就已埋下伏笔。之后,随着情节的有序展开,金陵十二钗的结局一一呈现,林黛玉为真情呕心沥血,薛宝钗为虚名蓄势待发,最终二人却是“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王熙凤为权欲机关算尽而最终“哭向金陵事更哀”;李纨为儿子守寡一生却也只能“枉与他人作笑谈”;妙玉为“洁”与“空”清高至极却不幸“终陷淖泥中”……每一位女主人公都有其合理又迥异的命运归宿。

《甄嬛传》虽然也极力刻画了每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坎坷命运,但是在人物结局和情节设置上有些雷同,比如皇后和安陵容最后都是由皇帝亲自审讯,在皇帝严厉的质询之下,她们都是歇斯底里,供认不讳,且对皇帝报以极大的怨愤,而皇帝都以最残酷的精神惩罚来处置她们。还有华妃、安陵容乃至皇后在临终前,甄嬛去见她们最后一面,并且用她们各自最在乎的东西攻击她们,促使她们完全崩溃,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情节处理未尝不可,但几个主要反面角色都以这种方式结局,就显得剧情雷同,缺乏新意。

实际上,《红楼梦》和《甄嬛传》是很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毕竟前者是长篇小说,后者是电视连续剧。懂得去仿效《红楼梦》,这本身也显示了编创者独具慧眼,且《甄嬛传》从美学风格和艺术表现上与《红楼梦》还是颇有相似之处的,这或许也是这部优秀电视剧经久“受宠”的原因之一。而其不似之处也是因其电视剧性质决定的,毕竟电视剧在有限的时空里,不可能像写长篇小说那样神形毕现,在人物和情节处理上更加戏剧化甚至粗线条也就无法苛责,这也算瑕不掩瑜了。

陈江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诗词。

I207.411

A

1007-0125(2015)05-0133-02

猜你喜欢
甄嬛传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