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俗文化之妇女服饰研析
——以福建“三大渔女”服饰为例

2015-08-26 01:12刘丽莉靳雄步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0广东省珠海市古元美术馆广东珠海59000
戏剧之家 2015年9期
关键词:湄洲惠安女妈祖

刘丽莉,靳雄步(.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广东省珠海市古元美术馆 广东 珠海 59000)

福建民俗文化之妇女服饰研析
——以福建“三大渔女”服饰为例

刘丽莉1,靳雄步2
(1.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2.广东省珠海市古元美术馆广东 珠海 519000)

本文从服饰学的角度对福建东南沿海“三大渔女”——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传统服饰展开研析;探究“三大渔女”服饰的传承与变异,对她们的服饰现状做优劣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完善发展方案。

三大渔女;传统服饰;廓型;色彩;面料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泉州惠安女、蟳蜅女和莆田湄洲女是号称福建“三大渔女”的汉族女子,她们都生活在福建东南沿海,以勤劳善良著称,她们不同于其他汉族妇女的服饰特点与民间习俗也让世人向她们投去关注的眼光。

说到服饰,都被归纳到“物质文化”的范畴,因其归根结底是属于物质的内容,然而,福建渔女的服饰文化与“精神文化”联系密切,她们的服饰因信仰而生,依精神生活而存在,是富含精神的物质文化。

福建沿海渔民普遍信仰海神“妈祖”。妈祖是海上庇佑女神,传说她能为渔民保驾护航,逢凶化吉,因而深得沿海渔民的信奉。自宋以来,随着人口的迁徙,这种信仰被带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全球范围的“妈祖”信仰文化。莆田湄洲岛是传说中的“妈祖”故里,湄洲女服饰与“妈祖”信仰密不可分,湄洲女服饰俗称“妈祖服”,与妈祖信仰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妈祖服”可分为三类。

图1

图2

第一类是湄洲女传统服饰。“妈祖服”上装为典型的汉族传统女装——宽肥的右襟衫、袄(也称“小褂”或“小布衫”),肩部自然下垂,较为瘦窄,不收腰,下摆稍宽,身形上窄下宽。上衣为蓝色,下装为“双色裤”(如图1),俗称大裆裤,以平面手法裁剪。传统的双色裤只有两种颜色,上红下黑,双色裤的风俗与妈祖信仰有关,妈祖信仰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传说妈祖常身穿红色的裤子在海上护救出海渔民,裤脚被海水打湿,棉麻面料入水后颜色变深,夕阳下,泡了水的下半截裤子就如同黑色,这就是双色裤的来历,当地百姓敬爱妈祖,女子则效仿妈祖,着双色裤。民间另有一种说法,妈祖为天上神明,可以着全红,百姓为凡人,不可着全红,只能取一截红色,红色代表妇女对出海谋生的丈夫的忠贞,而黑色则预示着对丈夫的思念,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女子都以上红下黑双色裤为日常裤装,勤俭朴素操持生计。

传统服装材质均以纯天然棉麻面料为主,无装饰或以少量粗细不均的条纹在袖口或裤口饰边,这种传统的服饰在老年湄洲女中常见。而婚礼上的新娘服装红衣红裤,蓝黑黄色条纹装饰裤脚和袖口,只有结婚这天,女子才可以与妈祖一样着全红服装。

第二类是湄洲女改良服饰。这种服装在当今湄洲岛较为常见,湄洲岛现为旅游岛,岛上有大量年轻女性从事导游工作,她们日常工作服装即为改良“妈祖服”,可以在服装的版型、结构及面料材质上做变化。年轻女性的上衣都有腰省,能起到收小腰部线条的作用,上衣出现了斜摆、花边摆等创新分割结构,下身的两截裤,也在位置和结构上做了调整和变化,运用分割设计将两截裤变成了三截或四截裤,裤脚上饰边。服装工艺上采用刺绣、装饰缝、镶边、饰带等等现代流行服饰的装饰手法,各种流行的毛皮、蕾丝甚至闪光面料都运用到了改良“妈祖服”的生产(如图2),服装下摆采用斜摆的方式,双色裤的色彩分界也按照上衣的走势进行分割,让服装多了一份灵动和俏皮,在色彩上仍然遵循妈祖服饰用色的基本原则,上红下黑。

图3

图4

第三类是舞台表演服装。此类服装在传统妈祖服饰和改良服装的造型、色彩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计,使之符合演出场景或主题思想的需要。湄洲女服装甚至融合进了惠安女的露肚衫(如图3),上衣直角分割线设计,运用这种分隔进行配色,上蓝下白,寓意白云映照蔚蓝大海,一群快乐的渔家女勤劳活泼,舞台效果明快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湄洲女的“妈祖髻”,蕴含丰富寓意,制作繁复,“妈祖髻”是汉族妇女保留至今最为奇特的发式之一,这种发式无法自己制作,必须仰仗年长有经验的老人花费至少三十分钟才能完整梳好一个头。“妈祖髻”外形分成三个部分,头顶称“螺髻”,以一根双叉簪子固定发髻,再插入勺状发簪做装饰,完成后的螺髻呈盘蛇吐杏之状,这也与古时蛇崇拜有关;盘完螺髻,制作两鬓的呈翼状发型,左右对称,后部的“帆髻”也称“后松”,呈帆船状发髻(如图4),既预示水上捕捞、运输一帆风顺,又可反映生活在水边的女性对父辈、兄弟、丈夫在海上作业的祈福与思念。

图5

图6

湄洲岛的管理部门为了弘扬妈祖文化,还曾举办湄洲女服饰设计大赛,福建高校服装设计的师生参与了该项大赛,设计出很多创意湄洲女服饰作品,中西结合的湄洲女礼服(如图5),令人耳目一新。

同属闽南沿海的汉族女子惠安女,早就因为其奇异的婚俗、独特的服饰而蜚声海内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惠安族群有少数民族的“嫌疑”,她们的服饰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渊源关系,某些习俗也与之相同。在这里我们不做追究。

惠安女服饰由头饰和服饰两个部分组成。服饰包含了上装、下装、附加服饰品、饰品。

惠安女主要居住在惠东半岛的崇武、山霞、净峰、大岞、小岞,根据地域的差别,惠安女的服饰也有不同,“大祔衫”是小岞、净峰清末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服饰,右斜襟,长过膝、平面直裁,胸腰宽松,袖长及腕、袖口沿袖窿自然收小,类似当今的小蝙蝠袖,面料为土产粗纱布,或自产的苎麻布,麻纱合织的苎纱,色彩以蓝黑为主,染色后上胶,隐隐透出光泽感,质坚硬。而崇武、山霞在清末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接袖衫为上装,形制与大祔衫类似,但胸腰处较之更为宽松,下摆呈弧形,外展,袖口与袖窿宽窄悬殊不大,从袖长的三分一处外翻挽到臂部点缝固定,长袖放下时可以用于遮羞,内袖口有一圈寸宽的黑布镶饰色线,袖口有蓝布边,圆领黑边白底,有的有刺绣图案,斜襟有绲边,颜色以褐红、黑蓝为主,面料多为粗布和苎麻布。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接袖衫在廓形上有了明显的改观,衣摆的弧度大大增加,腰围收紧,臀围加大,有了曲线感,腰部由三个并联的中式钮固定,前片衣身沿袭原斜襟开口,前襟有蓝色绲边三角布块做装饰,前中裁切缝合,腹、背缀接两块略微错位的正方形异色装饰布,以黑色和褐红色为主,外侧上下饰三角形彩色布角,因整件衣服有诸多小布拼接装饰而成,因而也叫“缀接衫”,整衣颜色仍以褐红色与黑蓝色为主,领围上的刺绣图案由繁转简,于婚庆、节日、做客等场合穿着,待洗旧了才用于日常穿着,平时穿着胸背没有缀接和刺绣领纹的布衫。下身穿着笼裤,裤筒宽约1尺3寸,腰头为白粗布,面料材质与上衣同。崇武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惠安女下着玄色笼裤,裤筒宽约1尺2寸,裤头为臀部的一倍宽,腰部接一条5寸宽的蓝色布边,需将裤头摺叠在腰部再系裤带,外面还有一条一股三垂的银裤链,刚好将腰带遮住。

现代惠安女服饰遵循自身的审美观,比例贴合自身体型,上衣肩部臂部胸部裁剪收身,紧裹身体,袖长至小手臂的中部,袖口有饰边,上衣摆呈前后长两侧短的弧摆,不但能展示女性的柔美和曲线,更能适应高强度的劳作生活,显得干练利落;因衣长仅抵肚脐,故称“露脐衫”(也称“节约衫”)。短衣不但不妨碍工作,还能将腰部银链展示予人,向世人展示了惠安女独特的审美情趣,上装色彩以湖蓝或孔雀蓝为主,夏天以白色为主,在半臂处至肩和胸部缀接一块绿色面料,左右错位,色彩错落,白袖口饰边,以黄色或蓝色花布为主,服装整体色调丰富。这种“露脐衫”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祔衫演变而来,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传至今,上衣长度逐渐缩短,宽度基本保持不变,袖长从及腕慢慢缩短到现在的七分袖,袖口也略微变小,领高一寸左右。下装裤筒变大,约有1尺9寸,年轻人普遍用绿色或蓝色粗布做腰头,裤料也有了更多选择,面料随着染织工业的发展,在蓝衫黑裤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式的碎花面料和各式化纤面料,如东方绸、、尼龙、的确良等,颜色也丰富多样,越来越具有装饰性,制作工艺也趋于简化。日常穿布质的,逢喜庆或外出穿黑丝绸裤。

闽南沿海常年温暖,秋冬季节在衣服上外罩“贴背”,贴背是一种无袖对襟夹衣,用作保暖,长短与上衣同,肩至袖窿有镶边;崇武贴背在郊区比较流行,型制略有不同,前面短下摆平,后片长且呈弧摆状,前后片均有拼色,领高寸余,左右襟交错布钮两组,每组六个,色彩明亮,极富装饰性。随着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型制变化也不断丰富变化,材质也日趋多样化。上个世纪七十年年代以后,棉布贴背由羊毛背心取代。

近几十年来大家所见到的惠安女,大多头戴黄斗笠和花头巾,黄斗笠上插各种绒线花或塑料花、色彩对比强烈,花头巾呈四方形,以白、蓝、绿色系碎花居多,包在头上防风防沙保暖护发,斗笠则可防雨防晒,既实用又具有装饰功能,因而时兴不衰(如图6)。

惠安女最有特色的服饰品当属银腰链,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流行至今,形制不变,但重量和股数有所增加,重量越大显示一个家族越有财力。节约衫与银腰链则是绝好的配搭。

生活在福建泉州沿海地区的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三大渔女”,日常也从事着与海洋有关的劳作,大都信仰妈祖,服装并无奇特,老年人以斜襟衫为主,形制与普通汉服无异,她的特殊性表现在发饰上,以鲜花做装饰,象一顶顶花冠,首先将头发梳成盘与脑后的螺髻,以单叉发簪固定,有人直接插根筷子,再将串成一串的花骨朵整齐地盘绕在螺髻外围,形成环状的鲜花带,用两到三种花,环绕三、四圈,头顶和两鬓插上若干盛开的花朵,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红黄绿白,鲜艳欲滴,美不胜收(如

图7)。如若迎面走来这样一位姑娘,忍不住多看她两眼,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图7

这样好的传统和景观,却随着时尚文化的流行,慢慢地与现代人渐行渐远,湄洲女、惠安女的这些传统装扮,正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慢慢消失变味,传统着装只在老年人身上保持着原貌,而且随着现代织造技术的发展,面料花色也随之多样,加上旅游商业化的发展,旅游产业链上活跃的人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湄洲女的“双色裤”已经变成三色甚至是多色了,但却因花俏更加吸引眼球,或许这也是文化变异后的一种进化吧。

但凡你要亲眼见一见惠安女的奇特服饰,一定会被带到一些艺术创作基地,那里每天都有一些年轻女子,穿着惠安女服饰,按照游客的要求摆组姿势,供人拍照,难道传统要这样被传承下去吗?但你要去找真正的惠安女,在海边抬石劳作的、在市场吆喝卖海产的、一定会让你大失所望,她们穿着黑胶鞋、套着夹克衫,穿着宽脚裤,腰扎皮带,着装上毫无美感可言,只有花头巾和大黄斗笠标识着她的惠安女身份。因为地域的关系,用于防晒防雨、风沙防护的花头巾和大黄斗笠是必备的。加之现在惠安女从小已经鲜有穿着传统服装了,长大外出求学,对传统服装更加不习惯,或许多年以后,要见惠安女,只能在艺术作品里或是一些特定的基地或者博物馆里。

鉴于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有专门的政府或民间组织从事民风民俗的保护和宣传,借鉴少数民族地区的做法,配合旅游产业的发展,组建传统服饰基地、建设民俗文化村,保持传统的民风民俗,广泛传扬传统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传统要从娃娃抓起,教育并培养孩子引以为傲的民俗文化情结,提高公众的审美意识,加大力度引导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传统文化不会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受到冲击导致变味或消失。

[1]华梅,赵静.服饰与信仰[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2]泉州惠东妇女服饰研究课题组.凤舞惠安[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J821.5

A

1007-0125(2015)05-0250-03

刘丽莉(1971-),女,美术学硕士,现为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美术设计与服饰文化等;

靳雄步(1970-),男,江西广丰人,博士,现为广东省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高级工艺美术师。

猜你喜欢
湄洲惠安女妈祖
美丽的惠安女
妈祖祭典
青丝花韵
布艺贴画——勤劳的惠安女
骆雪芳:梦飞国际教育的惠安女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万国茶帮”拜妈祖
秀水湄洲,妈祖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