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本质”历史研究综述

2015-06-10 16:19张惠敏
卷宗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国内评述

张惠敏

摘 要:自人类产生以来,关于人的问题始终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个问题上,人的本质问题又占有核心地位。国外思想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的木质的追问,形成“人的本质”思想的萌芽开始,它们都撇开社会关系去谈论人的本质,都属于抽象人性论以及对人的本质的其他抽象理解。国内在1949年以后,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思想,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利于我们辨明是非、发现真理,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科学思想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以人为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关键词:人的本质;国内;国外;评述

古今中外关于“人是什么”的思想和争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更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以使自身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依据,本人就近几年关于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1 我国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

我国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可以以1949年为界。在这之前我国的理论界一直倾向于将伦理道德作为切入点;194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基本成果已经确定,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难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再次的研究不是某种观点的重申,就是低水平的重复。但是近年来,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由阶级论到关系论,再到自由论、文化论,再到存在先于本质论等等,都是在逼近真理。中国人学理论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彷徨,从而进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理论空间。回顾历史,我们的成果相当显著,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分歧,概括起来,基本观点有:

(1)社会本质说。这是大部分老教科书上采用的观点,他的直接依据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中,马克思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将人的本质同社会关系的总和联系在一起,而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定语“在其现实性上”,原因在于社会中的不同群体、不同阶级和集团的本质是存在着差别的,有了“现实性”这个限定才能体现人的本质的一般性。同时也能从理论的高度揭示社会关系和人的本质的关系,指出了实践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以及人类实现其本质的根本途径。

(2)人的本质是动物与文化的有机统一。比如韩民青研究员认为,“应该把人定义为一种具有‘动物+文化结构的物质形态,将两者统一起来,人的本质才算完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与德国的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所倡导的“人是文化的存在”有相似之处,这种把人的文化性看成是组成人的物质结构的一个方面的观点,凸显了文化在人的本质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人的本质是种生命和类生命相统一。这是高清海教授的提法。他认为:“人具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类生命则为人所独有。只有从人的双重生命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性,理解人之为人、人区别于他物,特别是区别于动物的那种特殊的本质和奥秘”。这种观点把人的自然属性(种生命)与人的社会属性(类生命、自为生命)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高度概括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为我们理解该理论提供了便利。

(4)人的本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如袁贵仁教授认为:“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内在需要得以外化为实践活动的内在机制,就是人的本质”。这种观点强调了实践活动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把握人的本质的方法和途径,方向和切入点是很值得我们思考和肯定的。

(5)社会实践性本质说。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陈志尚先生和王善超先生,依据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论述劳动和人的本质关系的命题,他们由此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即社会性的实践。”并指出社会性的实践是人之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征;也是每个人之所以为个人,而能够彼此区别的根据所在。这种界定,应该说是目前国内人学理论界探求人的本质问题的比较显著的成果。

(6)双重本质说。这是张文喜和岳勇等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两个命题提出的论点。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应该包括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人的类本质是实践或者说是劳动,表明人类作为整体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人的个体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7)三重本质说。这种观点以赵家祥、万光侠等为代表,依据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的三个命题。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类本质、群体本质、个体本质组成的统一体。这种观点客观地说就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经典论断的完整再现。

(8)四层结构本质说。这是以韩庆祥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的,认为“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就是:从事创造性生产劳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条件下能动地表现、实现和确证其自由个性和满足其需要”。他们指出,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应该被作为理解人的本质的四个核心概念,具体地说就是“需要、生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分别体现的是人的内在本质、类本质、现实的社会本质和个性本质”。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整合了马克思分析人的本质的多个角度,对我们全面理解该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9)整体本质说。这种观点以陶富源为代表。陶富源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生理本质特性、心理本质特性和社会实践本质特性等三方面所构成的整体”。[8]这个整体中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社会实践就是人的主要本质。这个观点是从一种全新的视角出发的,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进行了理解。

(10)另外还有人的本质是人的需要、人的本质是自由、人的本质是主体性、人的本质是多种属性的练合等观点,无论是那种观点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2 国外研究动态

自马克思以来,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他们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人类新的实践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人的本质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发展。目前,国外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人的本质是人的动物性与人的社会性的统一。但由于统一的侧重点不一,这种观点又分为二种:一种是以社会性为主,另一种是以自然性、动物性为主。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相统一的结构系统,并且以‘本能、‘本我为主。

(2)人的本质在于符号的创造和使用。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明确的提出了符号说,他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的动物,所以人的本质就是创造和使用符号。

(3)人的本质是人格。人格主义者把人的本质看作是一种有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感觉、感情、意志机能的主体——人格。

(4)人的本质在于精神。如现象学家舍勒认为,人之为人的新原则,……这就是,精神一词。那个精神在其中在有限的存在范围内显现的行为中心,我们要名之以人本身。在他看来,精神是人的本质,精神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使人与环境、世界和社会有了不同于动物与环境、世界和社会的关系,同时使人具有了历史性与社会性。舍勒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论证了人就是精神生命化和生命精神化的双重过程这一观点。

(5)人的本质是物质需要。这是由弗洛伊德·弗洛姆提出,“物质需要,即食欲和性欲。”法兰克福派的马尔库塞持相似的观点。但是很明显,这种看法仍然停留在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强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6)人的本质是自由。萨特是西方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萨特将自由和人的本质相联系,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7)人的本质是意志。这主要是意志主义者的看法,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都是求得生存和渴望得到权利的一种欲望——意志,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

(8)人的本质是不确定的。兰德曼认为,人是不确定的,人的生活并不遵循一个预先设立的过程,大自然似乎只做完一半就让人上路,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因此他提出了对人的多种论述,比如“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传统的存在”“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并且四种存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综上所述,西方学者的观点可谓是各取所需、精彩纷呈。对我们来说既有启发性又有局限性。

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西方学者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研究结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近几年在对经典论述的阐释方面,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表现在对经典论述的思想资料的搜集比较全面,并多层次、多视角地进行了整理、研究和阐释。不仅如此,许多文章还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作了独立的探讨,加深、拓宽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但是,整个研究尤其是国内基本上仍然处于注经解经的状态。在一些学者的独立研讨中,相互切磋、争鸣不够,现实性不强。笔者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可以说是一场解放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革命。因此,人的本质的研究,要紧密联系这一现实,在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30、24一2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30、24一25页.

[3]韩民青,《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文史哲》,1997年1月29日.

[4]韩民青,《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关系本质》,《文史哲》,1997年1月29日.

[5]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卷)[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30、24一25页.

[8]韩庆祥,《论以人为本的深层意蕴》,《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2月1日.

[9]陶富源,《人的本质新解》,《哲学研究》,2005年5月25日.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国内评述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国内不动产登记制度初探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内二手市场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