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林外史》中的女性表面上微不足道,吴敬梓却用辛辣的手法,一方面描写了她们的不幸,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她们向世俗、向社会的挑战。封建的男权社会注定了她们悲剧的人生。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的塑造,对封建的礼俗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明了自己的女性观、价值观。
关键词:《儒林外史》 女性形象 女性观
《儒林外史》是部好作品,书中尽写男子仕宦,映衬出其时真实广泛的社会生活和人间现实。恰如金和所述,“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而以象形谐声或瘦词隐语寓其姓名,若参以壅乾间诸家文集,往往十得八九”。
然而,《儒林外史》中也大量描写了女性的生活。当我们将其挖掘出来,会发现,这部书也是一部女性世界的大荟萃,大集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缺少独立地位,属于男性的附庸。在清朝时期,即使男人将话语权牢牢掌控在手中,面对着八股制的科举,内心深处也已发生极度扭曲,更别说传统礼教下、处境往往更趋复杂的女性了。作者并非有意描写这些女性人物,但正因如此,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才得以真实反映。
本文拟将《儒林外史》一书中的女性分为四类:慈母、妻妾、妓女、贞妇,结合其时的社会发展背景,结合传统文化和女性自身心理加以解剖,探讨女性形象的成因,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慈母 “女性的一切权利之中,最大的一项便是做母亲。”{1}《儒林外史》里洋溢着不少母亲,笔者认为,不管她们的社会地位如何,都背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不追求名利,内心怀有终极关切,一切为了孩子。纵观全书,处处可见她们的影子:自强不息的王冕妈、醉心于科举的范进娘、王三母亲,皆如此。
当王冕外出避祸、担心母亲安危时,王母用身康体健、衣食无忧的理由支持儿子的举动。此时,王母表现得甚为坚强;分离时,却又难免“洒泪分手”。对待富贵名利,王母则认为:“……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不要出去做官。”她并非贤圣,仅仅为爱子的平安祈福。也正因有如此贤母,王冕才未有所辜负,立起独立之品格。
范进的娘在儿子因中举的突如其来而狂喜疯癫时,不禁哭道:“怎生这样命苦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当亲家要给范进治病,她又叫道:“亲家,你只可吓唬他一吓唬,却不要把他打伤了!”此时此刻,范母慈爱而平凡的一面尽显其中。
当王三妈妈得知女儿欲殉夫,唯有“伤心惨目,痛入心脾”;听闻女儿饿死,“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2}。女儿是母亲身体里的血肉,却唯有眼睁睁看着血肉缺食而亡。她虽不明礼,却知人性,在血泪交织中,弥漫着其令人伤感的痛楚。
中国“贤妻良母”的传统观念诞生于“男尊女卑”的文化背景。分开而论,单从“良母”来讲,女性作为母亲的身份定位在任何时候都健康,放出人性的永恒光辉。
二、妻妾 在男权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社会里,女性之为妻、妾是其重要的身份转换。《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妻妾,映射出那一代人的两性观。“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3}作为“人伦之始”的夫妇,乃传统社会秩序之根基,作为这一根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妻承担了维持该秩序的责任。与之相比,妾的社会地位低一等,须绝对服从丈夫的旨意,也要听妻的话。因此,妻妾们会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在所属家庭的小范围里完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她们为了“更新换代”,由地位卑贱的妾变为颐指气使的妻,机关算尽。《儒林外史》中,妻妾描写颇为典型,正反面兼具。正面的如杜少卿娘子,反面的如王太太。
杜少卿娘子形象正面,书中多次写到她们的笑。此举象征夫妻和睦,却抛下了不少遗憾。当杜少卿讲了一路上没有盘缠的笑话时,“娘子听了也笑”;朝廷让杜少卿做官,杜拒絕,“娘子笑道:‘朝廷让你去做官,你为甚么装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杜娘子的笑看似可归结为夫妻间理解性的笑,名义上却显示出貌似平等的夫妻关系背后男权主导的话语体系。平等是表面的,妻子们仅仅是为了衬托丈夫的开明。
严监生的正妻王氏在面瘦肌黄,行路也心生怯意之时,“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栗子、办围碟”,深得严监生称赞。在赵氏拜堂行礼时,“王氏已发昏过去”,赵氏的催促和逼迫加快了王氏离世的速度。而严监生的小妾赵氏,为了将自己扶正,以恩惠收买王氏舅爷,同时,她也深知严监生之性情(严寿终时也只有她懂其心思)。她是所有古代小妾的化身,也是女性艰难挣扎求得更高地位的典型例证。
以上的妻妾,均缺少真正的主体意识,不会具备女性之所以为人的自我意识,仅仅在等级森严的夹缝中求生苟活,完美不足,遗憾有余。这些都是由男女不平等的传统观念造成的,“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4}。以“乾纲坤从”来阐明男尊女卑合乎天理,并长期禁锢、挟制女性的言行举止,使其长久“失语”。
三、妓女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女人以色相为生,都不免畸形和病态。以色取财的河伯妇、细姑娘、高级妓女聘娘,无不可怜、可悲。
细姑娘属于下层妓女,她们每日长期打交道的是社会底层的男性。汤六老爷的衣着打扮令人鄙夷,细姑娘听他谈到科场,如同见到官老爷似的畏惧;聘娘天性聪慧,识得琴棋书画。她自恃还有几分姿色,希望请陈四爷改变命运,甚至和其共枕眠之时,还做着官太太的黄粱美梦。聘娘的梦无疑是凄凉和悲惨的。
可见,妓女们处在女性金字塔的最底层,肉体受尽欺凌;精神上饱遭摧残。八股取士的价值观产生发散效应,波及其身,更让人扼腕叹息。
四、贞妇 汉代起,“从一而终”的原则便传播开
来,宋代的程颐便有“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之论。理学气氛的盛行之下,贞节逐渐和宗教同流。由明至清,“贞节”二字便成了规范一个妇人的最高准则。《儒林外史》塑造了两个典型的贞妇形象。
王玉辉大女儿的丈夫过世,在家守节,可谓节妇。他的三女儿要殉夫,这样跟父亲说:“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公婆想养活她时,她却说:“爹妈也老了,我做媳妇的不能孝顺爹妈,反累爹妈,我心里不安,只是由着我到这条路上去罢。”殉夫首先考虑的是生计,而不是名节。由于女人的依附性,她们仅仅是父亲和丈夫之间转让的商品。王玉辉的两个女儿成为贞妇并非偶然。王玉辉乃一儒生,女儿们不自觉中接受了“贞”的言行。贞节可使人赢取实惠,也可保全名节。片面追求贞操,是男性为了一己之私牺牲女性利益的结果,也是“女卑男尊”发展到极端的畸形产物。
在众多士子里,《儒林外史》讲述着如上职业性格各异的女子。她们并非可有可无,“在这部社会戏剧中,妇女是一群十分重要的人物。虽然她们人数甚少,但这一群经过选择的女性形象却组成了一个变化多姿的中国女性的画廊”{5}。母亲、妻妾、妓女、贞妇,还有本文尚未涉及的诸如婢女、老妪等女性形象。笔者尝试着从这些女性的生活里寻觅到一些她们自身的想法,却找到了她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即传统女教观念、传统文化中的礼教思想。这些女子的价值观是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偶见个别标新立异的典型如沈琼枝,但也存在较大局限性。《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生活的时代里,女性不论从思想上还是生活上,受到的压制都最深,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压抑着这些“女■丝们”,扼制着其魂灵。尽管,女性解放的思潮也不时涌现,却也终究是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另一方面,通过对上述几类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的妇女观,即进步妇女观。我们可以发现,吴敬梓明确表明了妇女守义重情的观念,这在当时小说成书时所的传统制度盛行的清朝,是难能可贵的。吴敬梓之所以会在对妇女观的认识上有大的突破,和他一直以来的价值取向有不小的关系。众所周知,吴敬梓对南北六朝时代的世风是颇具倾慕之情的。他对于魏晋时期的名士如阮籍、嵇康是相当欣赏的,对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也是持赞同态度。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就是借助杜少卿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南北朝其时世风的赞慕。譬如,三十二回中,有如下一段描写:“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个妇女嘻嘻笑笑,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这种做法恰恰能看出南北朝名士的影子。
此外,和其他的一些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儒林外史》在对女性态度的傾向性方面也是有所区别的。女性不再像《三国演义》中的貂蝉等人那般,任人指使,也不像《水浒传》里成为男人刀光剑影之下的衬托,更不是《金瓶梅》那般充满奴隶性。相反,《儒林外史》里面的女性思想独立、生活自强、有胆有识、甘于默默奉献。吴敬梓恰恰通过这些女性内在价值的大胆突破,表达出他对传统思维模式和套路的抵制,将女性形象塑造得更为真实和自然。■
{1} 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傅继馥:《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年第6期。
{3} 黄秉泽:《论〈儒林外史〉的长篇艺术结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年第6期。
{4} 《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见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 范宁:《〈儒林外史〉中的伦理思想问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2》(《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2年第6期。
作者:刘潇潇,硕士,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管理系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编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